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与肺部感染预防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肺部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组50例,采用人工气道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预防。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肺部感染的病发率及住院时长。结果观察组对于肺部感染的相关知识以及专业的护理技能掌握情况较好,对医院实施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而对照组患者对于知识的掌握一般。观察组患者出现的护理病发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气道护理对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术后肺部并发症(PPC)是胸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亦是危重病人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评估、确定PPC发生的机制和发病因素,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以确保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预防和减少术后PPC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及护理效果。方法:将2019年10月—2020年4月我院ICU接诊且提供常规护理的36例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5月—2020年11月我院ICU接诊且提供护理干预的36例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组间临床参数展开分析。结果:研究组ICU停留时间(8.23±1.39)d、抗菌药使用时间(7.52±1.16)d、症状消失时间(7.38±1.41)d均少于对照组(11.13±2.96)d、(10.45±1.58)d、(9.78±2.82)d,且肺部感染指数(CPIS)评分(5.88±1.49)分低于对照组(7.31±1.22)分,P
简介:摘要目的对呼吸内科接受住院治疗患者肺部真菌感染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方法将我院呼吸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诊的90例肺部感染患者做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病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真菌感染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找寻科学合理的治疗方式。结果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46例,在临床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对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长期服用是诱发疾病的原因之一,通常情况下是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的病原菌体。需要结合痰培养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疾病进行进一步确诊,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肺部感染通常情况下由白色假丝酵母菌所致且在临床中没有明显异样,所以要对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遵医嘱规范合理应用,对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进行有效避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部磨玻璃样病变(pureground-glassopacity,pGGO)的临床特点,探讨肺部磨玻璃样病变与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与外科治疗效果。方法15例无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体检胸部CT检查提示肺部磨玻璃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随访3-6月病灶无变化、不能排除恶性病变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另选择体检胸部CT提示肺部磨玻璃样病变患者15例,未积极行手术治疗,在随访1~3年期间出现咳血、胸痛,咳嗽等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后,行手术治疗。结果研究组中10例为早期肺腺癌,1例鳞癌,2例结核球,1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1例炎症样病变,11肺癌病人中术后病理纵隔内淋巴结均无转移,常规化疗人数4例,5年生存11例,其中2例复发转移。对照组中12例为肺腺癌,1例鳞癌,1例结核球,1例转移性病灶,13例肺癌中术后病理纵隔内淋巴结转移5例,常规化疗9例,5年生存9例,其中7例复发转移。研究组恶变率(73.33%),随访5年生存率(100%),5年复发、远处转移率(18%);对照组恶变率(86.67%),随访5年生存率(69.23%),5年复发、远处转移率(53.8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部磨玻璃样病变多为早期肺腺癌表现,建议早期手术治疗,提高预后及生存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建立人工气道后的患者气道湿化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管内滴入法与传统注射器间歇气管内滴入法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将79例均有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分成两组,选择同样的湿化液(0.45%的盐水)。实验组4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管内滴入,对照组39例用传统注射器间歇气管内滴入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稀释痰液、发生刺激性咳嗽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痰痂形成、气道出血方面差异亦有显著(P<0.05),而在肺部感染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建立人工气道后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道内滴入湿化呼吸道,能有效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排出且很少引起刺激性咳嗽,减少痰痂形成,减少气道出血,避免了频繁吸痰造成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并降低了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部感染临床检验结果的价值。方法120例小儿肺部感染患儿分别选择被动凝集法及微生物快速痰培养方法实施临床检测;对比两种检验方法最终检验结果的差异。结果所有肺部感染患儿,血清总抗体阳性99例(82.50%)。通过微生物痰培养,共检出支原体阳性21例(17.50%)。两种检验方法的最终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针对小儿肺部感染患儿,通过被动凝集法以及微生物痰培养方法进行检测,可以有效明确患儿是否表现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情况,并且发现被动凝集法最终结果优于微生物痰培养方法极为明显,但是临床会表现出一定的假阳性,临床可以配合采用微生物痰培养的方法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检测出疾病类型,为疾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奠定充分基础,最终显著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