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超声诊断皮下脂肪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间收治经手术切除病检确诊病情的皮下脂肪瘤患者 84例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探头检查,对其临床数据以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并归纳高频超声对此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并确诊病情,检出率达到 100%。皮下脂肪层内经高频超声检查后发现存在高回声、中等回声、低回声以及混合型肿块,肿块大小不规则,边界清晰,其中肿块较小的大多呈现高回声,多发肿块大多数呈现均匀回声,肿块较大的则表现为低回声,内部回声呈现不均匀状态,低回声当中可发现存在有线状或者短线状的高回声,皮下脂肪瘤体积极大的一般呈现混合性回声。各肿块后方回声无衰减变化,内部查探未发现有明显的血流信号,或者在周边发现有星点状的血流信号。结论:对浅表组织相关疾病应用高频超声诊断检出率令人满意,具备分辨率高、敏感性突出、操作简便以及经济负担低等优势,可于各层医院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到本院进行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患者,选择44例,并将参与实验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组要求为随机且平均。其中对照组实施手术后康复护理,研究组进行中医保守治疗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胸腰椎功能损伤程度、并发症发生时间、疼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胸腰椎功能损伤程度、并发症及疼痛均有好转,但研究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保守治疗康复护理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记录的>2.0s的长RR间期进行原因分析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检出长RR间期患者共38例结合其监测日志进行分析。结果38例长RR间期中,心房纤颤18例占47.4%,II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占21.1%,窦性停搏6例占15.8%,窦房阻滞4例占10.5%,房早未下传2例占5.3%。长RR间期多见于睡眠期,清醒期发作较少。最长RR间期为4.52秒。睡眠组黑朦、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睡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7,P=0.031)。出现黑朦晕厥症状的RR间期均在3.5s以上,RR越长,相关症状越重。结论应用动态心电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长RR间期及其相关原因,并尽早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尤其对于有黑朦晕厥症状病人,可以有效的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作者简介韦邦宁(19768-),壮族,籍贯广西大化县,学士学位,肝胆外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治。摘要目的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年龄(岁)×3+TB(umol/L)>450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术前减黄分为两组,对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年龄(岁)×3+TB(umol/L)>450的患者共有62例,其中34例(548%,34/62)进行了术前减黄,28例(452%,28/62)未进行术前减黄,平均减黄时间为14d,减黄后的TB水平与未减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8%(36/62),减黄组为559%(19/34),未减黄组为607%(17/2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0d内总体死亡率为113%(7/62),减黄组为118%(4/34),未减黄组为107%(3/2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减黄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总体生存率不相关。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肝功能水平;术前是否减黄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总体死亡率不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红素与脂蛋白 (α)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5年 8月至 2017年 6月收治的冠心病病人(观察组)与参与体检的健康者(对照组)各 43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经免疫比浊法、重氮法对脂蛋白 (α)和胆红素进行检测,对比两组脂蛋白 (α)和胆红素水平。结果:对照组脂蛋白 (α)为( 198.2±22.6) mg/L,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分别为( 4.4±1.5)、( 9.5±2.4)、( 14.2±5.4) μmol/L;观察组脂蛋白 (α)为( 265.4±39.7) mg/L,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分别为( 3.7±1.2)、( 7.0±2.3)、( 9.5±3.9) μmol/L。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脂蛋白 (α)升高、胆红素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检测脂蛋白 (α)和胆红素水平用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作用。
简介:[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常规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的146例患者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腹痛查因阳性率43.75%(7/16),呕吐查因阳性率100%(12/12),黑便查因阳性率100%(41/41),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发现小肠阳性病变146例,其中小肠毛细血管扩张征19例,小肠炎32例,小肠Crohn病39例,回肠多发溃疡8例,空肠脂肪瘤3例,小肠肿瘤24例,小肠血管畸形13例,回肠憩室并出血8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