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并评价胃间质肿瘤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口服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的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口服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检查并通过病理科确诊为胃间质瘤的36例患者的检查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口服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下,胃间质瘤在胃壁不同层次内的发生部位得以清晰的显示。所检查的胃间质瘤中均为单发,且胃体及胃底部为多发位置,并可以从瘤体的大小(直径)、轮廓边界、回声情况及RI(阻力指数)、血供情况等指标对良性、恶性及交界性肿瘤进行鉴别。结论在胃间质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口服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的技术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位妊娠(EP)与早早孕鉴别诊断的特征性依据及护理方法,避免误诊治。方法对132例疑似EP妇女按诊断分为A(EP流产,51例)、B(EP孕囊破裂,14例)、C(EP行保守治疗成功,28例)、D(宫内正常妊娠,26例)及E(宫内妊娠流产;行诊刮术,13例)五组,均行子宫内膜厚度、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孕酮值检测。结果D组子宫内膜厚度及孕酮值显著大于A、B组(均P<001),子宫内膜厚度、β-hCG及孕酮值大于C、E组(P<005,P<001),A、B组β-hCG、子宫内膜的厚度值与E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均P<001),而孕酮值差异无显著(均P>005)。结论导致宫内外妊娠流产的主要原因是孕酮不足。
简介:目的:观察芪黄明目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其对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影响,以及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眼科门诊部和住院部就诊的早期DR患者120例,以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根据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制定的DR诊断标准1期患者37例、2期患者41例、3期患者42例。进行视力、眼底荧光素和视觉诱发电位等眼科检查。结果:1)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组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视力均优于治疗前(P〈0.05)。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经x2检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潜时、幅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时短于对照组(P〈0.05),视觉诱发电位P100幅值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时和幅值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早期DR各期均与P100潜时和幅值有明显的相关性,早期DR患者随着病情由1-3期的进展,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时明显延长(P〈0.05),幅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芪黄明目胶囊在治疗早期DR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早期DR患者视力,缩短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潜时和提高P100的幅值。视觉诱发电位P100不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还可以预测早期DR的病情进展。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与中药灌肠对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sydrome,PGS)患者5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中西结合组为常规治疗配合针刺与中药灌肠,针刺1次/d,一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灌肠配方采用自拟攻里通下汤加减,2次/d,每次75mL,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结果两组胃肠减压引流量、肠鸣音恢复时间、恢复排气与排便时间、拔除胃管时间、上消化道造影剂(泛影葡胺)排空时间、恶心呕吐、腹胀疗效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与中药灌肠,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并缩短疗程。
简介:目的:观察健脾益胃汤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病患者(NSAIDs相关性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本病诊断标准,纳入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健脾益胃汤口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口服,疗程均为2周。治疗后观察两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下黏膜象。结果:两组在中医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下粘膜象等方面,治疗前较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在胃脘胀满、纳呆、嗳气泛酸上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益胃汤治疗NSAIDs相关性胃病患者疗效确切,为中医防治NSAIDs相关性胃病提供了思路及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