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术后局部麻醉镇痛系统对于胸廓切开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胸科手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25例。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局部麻醉镇痛的方式,而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自控静脉镇痛的方式,对两组患者在术后8、12、24和48h时的视觉模拟、舒适度以及镇静效果进行评分,与此同时进行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在术后的8h内,观察组的镇静和镇痛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在8h之后,两组的镇静效果和镇痛效果无明显的差异(P>0.05),但是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胸科手术患者术后采用局部麻醉镇痛系统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有利于术后的配合治疗,对于患者早期康复有积极意义,所以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中的诊断价值,抗CCP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骨侵蚀的关系。方法利用Elasa法检测RA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抗CCP抗体,高分辨率超声测量RA及健康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arteryintimamediathickness,IMT),分析抗CCP抗体在RA诊断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R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X线评估RA患者双手关节的骨侵蚀情况,根据抗CCP抗体是否阳性将RA患者分为两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和抗CCP抗体阴性组,比较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骨侵蚀发生率。结果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75%,特异性90%。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P<0.05),动脉粥样硬化率增加(X2=5.19,P<0.05)。在RA患者中,与抗CCP抗体阴性组比较,抗CCP抗体阳性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P<0.05),动脉粥样硬化率增加(X2=5.6,P<0.05),骨侵蚀率增加(X2=7.35,P<0.05)。结论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骨侵蚀。
简介:摘要探讨高效价免疫性抗A抗B中药防治效果。方法将82例IgG抗A(B)抗体效价比值>l512的孕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采用口服中药复方茵陈合剂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静脉推注VitC,同时口服VitE并吸氧治疗;两组定期检测血清免疫性抗体效价。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2%,发生新生儿溶血病2例;对照组有效率为76.7%,发生新生儿溶血病7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中药复方茵陈合剂对降低母儿血型不合IgG抗A(B)抗体效价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有效地预防因母儿血型不合而造成的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中药汤剂简单、方便、有效,对围产期的保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的抗核抗体(ANA)阳性患者,使用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抗核抗体谱(ANAs)的结果,观察二者结果的一致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各临床科室就诊的558例ANA阳性患者,ANAs的结果,观察结果的一致程度。结果ANA阳性的患者,ANAs的阳性率为58.96%,ANA的滴度为1320,11000,13200,110000的患者,ANAs的阳性率分别为45.88%,77.72%,83.61%,100%。结论ANA阳性的患者存在ANAs阴性的情况。而且ANAs的阳性率随着ANA滴度的增高而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玻璃体切除联合内注药在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患者2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内注药开展治疗,观察组实施玻璃体切除联合腔内注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炎症消退时间等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为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腔内注药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炎症消退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