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31眼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后视力为0.02~0.08者7眼(22.58%),0.1者2眼(6.45%),0.2者2眼(6.45%),0.3~0.4者3眼(9.68%),0.5~0.8者11眼(35.48%),1.0以上者6眼(19.36%)。所有的病例术后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度近视眼眼底改变,对视力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无视网膜脱离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48例(52眼)行小梁切除的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7,14天,1,2月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染色(FL)检查、下睑中央泪河高度测量。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7,14天患者的FL评分较术前增加(P<0.05),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明显增加(P<0.05);术后1,2月FL接近术前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泪膜稳定性、泪液分泌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可显著影响泪膜稳定性,至术后1月,所有检查项目均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中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方法HPLC法。结果本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度高。结论本方法适合于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采用青光眼激光和手术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视功能损伤的临床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2月到2011年2月入院治疗的78例青光眼患者作为治疗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青光眼治疗方案的观察组和青光眼治疗方案并结合药物治疗的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青光眼治疗方案采用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措施,对照组在只采用的眼部激光与手术治疗措施。二组患者住院后均采用激光与手术进行病情的控制,把患者青光眼IOP控制到正常范围以内。对照组结合手术与激光的手段以外,患者还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通过实验室检测与患者在治疗前后一至三周的视功能损伤程度,比较二组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结果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青光眼IOP均控制到正常值以内,但是观察组的患者实验室视力检测与患者的视力损伤值明显较对照组更好些。P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判定意义。对比患者治疗三周之后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观察组疗效比对照组要好,二组治疗组疗效对比较为显著,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手术与药理结合的治疗手段对青光眼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值得用于更多的临床治疗之中。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复发性翼状胬肉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辅助治疗重建眼表手术前后汨膜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复发性翼状胬肉43例43眼,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后,均在显微镜下行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辅助治疗,使得整个手术切除区得到修复,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排除影响泪液膜功能的一系列疾病;记录术前l天及术后1月、3月、6月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l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的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结果与术前对照。结果患眼手术前后比较术后1个月三项试验与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BUT明显延长(P<0.01)。SIT比术前增加(P<0.01),FL评分比术前显著降低(P<0.01);提示泪膜功能已开始恢复.术后6个月患眼的BUT继续延长、SIT继续增加、FL评分大幅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统计学意义(P<0.01)更为显著。术眼创面修复,平整光滑。提示术眼眼表功能重建完善。结论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常合并泪膜功能异常,而联合手术后恢复角膜缘干细胞、衔接健康球结膜促进眼表重建完善,使得患眼的汨膜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27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02月—2016年02月我院收治的25例27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为分析对象,其中8眼实施激光手术,2眼实施巩膜外冷凝及环扎术,8眼实施预防性玻璃体切割,光凝及环扎术,9眼实施玻璃体切除及光凝加硅油注入术。观察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5例27眼的患者病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无继发感染及眼球萎缩等并发症发生,对患者随访6到11个月,患者的视力改善率达到88.89%(24/27)。结论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实施视网膜光凝以及手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临床疗效很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88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44例(50眼),实验组44例(52眼)。两组患者均行小梁切除手术,常规组实行常规缝合,实验组采用可调节缝线,比较两组手术后的眼压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组的术后眼压为(15.81±2.93)mmHg,实验组的术后眼压为(12.23±2.22)mmHg,实验组明显比常规组的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常规组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光眼小梁手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和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散光眼分布特征。方法对140例患童814只散光眼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分布、散光度等规律。结果远视、近视、混合散光眼数分别为656只(80.39%)、66只(8.09%)、94只(11.5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远视儿童中,复性散光所占比例最高{66.42%(542/816)},与组内比较,P<0.05。患童近视、远视、混合散光眼的散光度分别主要集中在(0.50~1.00)D、(1.25~2.00)D、(1.25~2.00)D,组内差异均显著。从整体上看,不同类型散光眼的散光度在(1.25~2.00)D范围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探寻学龄前儿童散光规律,可以保证儿童视力的正常发育,还可以尽早预防、治疗弱视,特别是对远视复性散光儿童,对其视功能发育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