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下,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相应的为新时期护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加强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必然选择。“三早一贯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人才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助于锻炼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本文就“三早一贯通”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分析,改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平均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两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调查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社会适应能力情况。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SDSS因子职业工作、婚姻职能的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家庭内、外活动情况、对外界兴趣和关心、责任心和计划性的评分差异显著(P<0.05),社会性退缩、父母职能、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的评分差异极显著(P<0.01),NOSIE各因子评分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心理技能训练有利于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精神残疾与家庭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采取数字抽签法将这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兴趣小组模式康复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兴趣小组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社交技能训练。两组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康复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精神残疾评分以及家庭关怀度指数。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精神残疾评分、家庭关怀度指数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精神残疾评分、家庭关怀度指数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精神残疾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更低(P<0.05),其家庭关怀度指数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期阶段施行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减轻精神残疾,有效改善患者的家庭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护考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与结果。方法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在3年的教学过程中,“2+1”人才培养模式组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是一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培养环境主要是学校;“1+1+1”人才培养模式组按照虚拟仿真训练为基础、实际操作训练为突破口、技能岗位顺序渐进的原则,紧紧围绕学院“三对接三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前对两组高职护生学习成绩、职业能力评价结果比较。结果“1+1+1”人才培养模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较于“2+1”人才培养模式组有明显提高,教师与行业专家对“1+1+1”人才培养模式组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团队写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评价相比较于“2+1”人才培养模式组也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职护理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护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更加符合新护考形式下人才培养。
简介:摘要目的对防暴力技能培训对于精神科的暴力事件和护士心理状态的影响探究。方法从医院中选取82名没有受过专业的防暴力技能的精神科护士,并寻找专业的防暴力学习的专业人士,来对82名护士进行防暴力技能培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每组41人,研究组为未参与培训的护理人员,研究组为参与培训的护理人员,并以半年为期限,观察精神科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是否出现改变和护士的焦虑抑郁心理是否发生改变。结果在护士学习防暴力技能后,各项指标(抑郁,焦虑等)明显低于培训学习前(P<0.05),并且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护士对承受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培训学习前(P<0.05)。结论防暴力技能能有效降低精神科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改善护士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值得推广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