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预防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胰腺残端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至2008年186例因胰腺或胰外病变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腺残端处理方法分别为:结扎主胰管、残端结扎、间断缝合、Prolene线连续缝合、胰腺空肠吻合及闭合器钉合六种方式,比较上述六种方式对术后胰瘘的影响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6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5例(2.7%),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4.9%(65/186),胰瘘发生率21.0%(39/186)。8例胰腺残端结扎术后4例发生胰瘘,11例胰腺空肠吻合患者无胰瘘发生;17例Endo—GIA关闭胰腺残端者有胰瘘4例;结扎主胰管组、连续缝合组、间断缝合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3.9%(5/36)、15.6%(10/64)、32.0%(16/50),前两者与后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体尾切除术中残端结扎和间断缝合容易发生胰瘘,选择性缝扎主胰管或Prolene线连续缝合能降低胰瘘发生率,尤其后者更简单易行。近端胰管梗阻患者可选用胰肠吻合预防胰瘘;闭合器钉和胰腺残端要根据胰腺大小和质地选择性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右半结肠癌患者以腹腔镜尾侧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共计100例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设置为2019年1月~2020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右半结肠癌患者以腹腔镜尾侧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共计100例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设置为2019年1月~2020年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病变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末期三维纵向应变(3DLSe)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台州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单纯冠状动脉LAD病变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梗死组),余30例患者未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非梗死组)。选择我院同期心内科住院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3D-STI技术测量所有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邻近区域及远隔区域3DLSe。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3DLSe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Bland-Altman绘图分析法分析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左心室心肌3DLSe的一致性。结果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7个节段3DLSe均低于非梗死组及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组vs对照组:t值分别为6.96、7.41、8.94、8.23、8.94、12.09、15.99,P值均〈0.01;梗死组vs非梗死组:t值分别为5.30、5.50、4.66、4.32、4.66、7.66、10.11,P值均〈0.01);非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前壁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室间隔心尖段、心尖部3DLSe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3.23、3.02、3.25、4.36,P值均〈0.01),而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3DL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下间隔基底段3DL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侧壁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侧壁中间段、下壁心尖段、侧壁心尖段3DLSe均低于非梗死组及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组vs对照组:t值分别为4.15、4.79、4.58、9.24、12.07,P值均〈0.01;梗死组vs非梗死组:t值分别为2.66、3.59、4.29、7.74、10.33,P值均〈0.01);而非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侧壁基底段、下间隔中�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早期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6例,且左心室射血分数≥50%,其中单纯糖尿病41例,糖尿病并左心室肥厚25例,正常对照者37例.采集受检者胸骨旁短轴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测量各水平收缩期平均旋转角度峰值、各室壁节段旋转角度峰值,计算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糖尿病组各水平平均旋转角度峰值、心尖水平各室壁节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或P<0.01).糖尿病并左心室肥厚组二尖瓣水平部分室壁节段、心尖水平各室壁节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各水平平均旋转角度峰值较对照组增大(P<0.05或P<0.01),心尖水平部分室壁节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平均旋转角度峰值较单纯糖尿病组增大(P<0.05或P<0.01),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较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大(P<0.01).结论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时,单纯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角度增大,合并左心室肥厚者更加明显,超声斑点追踪成像能够较早识别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角度改变.
简介: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心室扭转及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获取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的标准短轴基底部、心尖部的图像,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心底部旋转角度(Rot—B)及心尖部旋转角度(Rot—A),比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术后3个月与术前左心室心底部旋转角度差值(ARot—B)、心尖部旋转角度差值(ARot—A)、扭转差值(ALVtor)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值(△EF)之间的关系。结果CRT术后3个月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左心室扭转角度明显增加。△LVtor、△Rot—A与△EF(r=0.619,r=0.592)呈正相关。结论左心室扭转为评价CRT后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斑点试验在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膜炎患者19例。入院后进行胸水常规、胸水ADA、胸水T细胞斑点试验、胸水病理检查,依据最终的临床诊断,评价分析胸腔积液T细胞斑点试验结果在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及癌性胸腔积液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9例胸膜炎患者中,经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9例,其中胸水T细胞斑点试验有反应性8例,其中抗原A斑点数在12~>200,抗原B斑点数在20~>210,1例无反应性。另10例胸膜炎患者经病理诊断为癌性胸腔积液,其中9例胸水中找到腺癌细胞,另1例为胸膜间皮瘤,10例中有2例胸水T-SPOT.TB有反应性,另8例胸水T细胞斑点试验无反应性。结论T细胞斑点试验的检查对诊断结核性胸膜炎,鉴别癌性胸腔积液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但因本研究数据非常有限,样本量太小,还不能对胸水T细胞斑点试验结果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进行诊断价值的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模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目标确定为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期间就诊的1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研究中遵循1:1分组原则,运用双盲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以及观察组(64例),开展护理时分别为不同小组中患者提供不同的临床护理服务并开展组间对比。结果: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模式为循证护理模式,护理后对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小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时,运用循证护理模式可以较好的提升护理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术后护理效果,希望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 2019年 4月到 12月这个阶段内接收的微血管减压术后 10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对其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一个组别各有 50例患者,其中,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针对观察组而言,是以对照组为基础加之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等相关情况,观察组各项内容要十分显著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结合患者手术之后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并发症等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术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呈现出十分显著的效果,使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程度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这种方法有着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范围的推行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头痛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10例,其中术后出现头痛的患者80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一般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一般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变化。结果术后护理2d后,两组之间的疼痛评分对比已经出现了差异,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护理3d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优于一般组的疼痛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头痛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风险,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探讨拉莫三嗪在未来三叉神经痛治疗当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入选患者64例,可分析疗效病例共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对患者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根据具体情况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拉莫三嗪配合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完全缓解率为60.00%,明显缓解率为32.00%;总有效率为92.00%,而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为48.00%,明显缓解率为36.00%;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后,发现实验组采用采用拉莫三嗪进行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痊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非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治疗采用拉莫三嗪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康复护理对心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受到护理服务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所得心理状态评分、疼痛评分数值低于干预前所得数值,睡眠质量评分数值高于干预前所得数值,观察组所得心理状态评分数值、疼痛评分数值低于对照组所得数值,睡眠质量评分数值高于对照组所得数值,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运用康复护理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体改治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胰体尾癌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较低,仅为5%~10%[1]。患者预后较差,5年总体生存率<5%[2],术后局部复发率可达50%[3]。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胰体尾癌的方式,是否为R0切除是术后局部复发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针对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CT影像重建得到的热点图,发现复发部位主要集中在腹腔动脉(celiacartery,CA)、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中轴线周围[4]。由于胰体尾部癌常见CA、肝总动脉(commomhepaticartery,CHA)、SMA侵犯及局部淋巴结、神经转移,侵犯包绕CA、SMA也是NCCN指南中胰体尾癌能否切除的主要判断标志,因此提高CA、SMA周围的廓清率是胰体尾癌能否切除、能否达到R0切除的关键。
简介: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择2016年1至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收治的单纯糖尿病患者29例(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35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名(健康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D)及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采用脉冲多普勒技术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之比(E/A)、E峰减速时间(DCT),采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二尖瓣口E波流速与组织多普勒e′比值(E/e)。应用自动功能成像技术计算左心室心尖长轴、四腔心、二腔心切面及左心室整体平均纵向应变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受检者一般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应变参数,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HSD法。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左心室整体平均纵向应变值与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甘油三酯浓度及收缩压的相关性。结果3组受检者年龄、心率、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甘油三酯浓度、收缩压均较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单纯糖尿病组患者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35、8.947;t=8.777、10.947;t=13.806、8.278,P均〈0.05)。3组受检者LVEDD、LVEDS、IVSDD、LVPWTD、DCT、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单纯糖尿病组患者E/A减小,E/e增大;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患者E/A减小,LAVI、E/e均增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786、13.565;t=9.571、11.267、8.351,P均〈0.05)。左心室心尖长轴、四腔心、二腔心切面及左心室整体平均纵向应变值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电针配合穴位注射腺苷钴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组(给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腺苷钴胺治疗)和对照组(单纯腺苷钴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疗效比较上,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5%,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7.5%,观察组预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的临床治疗上,电针配合穴位注射腺苷钴胺具有显著疗效。该方案疗效好、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