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双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于2023年1月到2023年12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率为96.00%,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相关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双心护理 心血管内科 护理质量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ECMO联合IABP治疗急性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护理中运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06月~2024年06月本院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98例,随机分组,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分析护理价值。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对于接受ECMO联合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建议运用和推广。

  • 标签: ECMO IABP治疗 急性心梗 心源性休克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对外科ICU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本院外科自2022年3月起采用了人性化护理措施,并为了评估这一举措的效果,随机挑选了实施前的45名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及实施后的45名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人性化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比较后发现,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外科住院患者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值得推广。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心外科住院患者 焦虑 抑郁 负面情绪影响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急性梗患者在急诊科的快速识别与护理路径。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了不同诊断工具及早期干预措施在急性梗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结果表明,基于临床表现和生化标志的综合评估能够有效提高急性梗的早期识别率。同时,规范化的护理路径设计有助于优化患者的治疗过程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为急性梗的急诊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急性心梗 急诊科 诊断工具 早期干预 护理路径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CCU重症梗患者应用营养护理干预对其免疫功能及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CCU收治的80例重症梗患者(2022.9~2023.9期间治疗),按照抽签法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营养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免疫功能、C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免疫指标: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C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研究组更短(P<0.05)。结论 CCU重症梗患者应用营养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还可加快患者病情恢复。

  • 标签: CCU重症心梗 营养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免疫功能 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3月我院收治的160例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再发梗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院内死亡率为1.25%,低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7.12±2.08)d,短于对照组的(9.65±2.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发梗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75%,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MI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可降低院内死亡率和再发梗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质量 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现阶段我国冠心病病例总数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由于血管状态与人体心脏功能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使得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及坏死的机率出现明显的提升。针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双护理在高龄冠心病患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高龄冠心病 双心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梗介入术后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数表法原则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观察组的LVEDD、6min行走距离和LVEF和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护理后观察组的LVEDD、6min行走距离和LV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的应用可以加快患者心脏功能的回复,避免心脏二次受损,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心梗 介入术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心脏外科手术是治疗患者心脏类疾病的一种方式,如心脏搭桥术、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室间隔修补术等。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患者在围术期因大量细菌进入切口而引发的感染现象,是当下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常见并发症,切口感染不但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导致患者病情迁延难愈,有些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所以医院感染的防控就显得极其重要。随着近些年来护理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广泛应用。因此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真正做好对手术切口感染风险因素的预防,才能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心外科 切口感染 风险因素 预见性护理
  • 作者: 丁云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3-06-22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15期
  • 机构:句容市人民医院,江苏句容212400
  • 简介:目的:探讨在急诊梗护理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到2022年12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梗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30,将常规护理作为护理方案)与研究组(n=30,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作为护理方案),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急诊时间较短,研究组抢救成功率较高,P<0.05。结论:在急诊梗患者的护理中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最大限度缩短患者的急诊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心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诊时间;抢救成功率
  • 简介:目的探讨电引导技术在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提高穿刺到位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选择2016年1月~9月我科收治的实施PICC置管早产儿75例,按不同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位法。观察组采用心电引导定位法。比较两组穿刺到位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穿刺到位率分别为92.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引导技术辅助早产儿PICC置管到位率高,可有效监测PICC导管深度的变化,此方法简单易行,可应用于临床。

  • 标签: 早产儿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梗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20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梗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压监测水平、心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综合护理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血压监测水平、心功能等级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梗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心梗患者 护理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梗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梗患者3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急诊护理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梗抢救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提高抢救有效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诊护理路径 急性心梗 抢救过程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梗患者行院前急救护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76例急性梗患者当作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38例,观察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优质院前急救护理)的干预成效。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89.47%)低于观察组(100.00%),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率(15.79%)高于观察组(2.63%),P<0.05。观察组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院前急救总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优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提高科室护理质量与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率。

  • 标签: 急性心梗 院前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低排综合征ECMO治疗用标准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加入本研究的患者例数为40,时间:2021年6月至2022年11月,入院后确诊为低排综合征,符合ECMO治疗标准,获得患者知情和同意权后,将40例病人进行均分,对照组ECMO治疗期予基础护理,标准组实施标准化护理,对比2组效果。结果:标准组急救前准备和抢救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标准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各时期医疗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护理属临床新兴护理模式,应用于低排综合征ECMO治疗期,可缩减医疗物品药品准备时间和患者抢救时间,可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标准化护理 低心排综合征 ECMO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延续护理对急性梗术后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急性梗术后患者;病例选取时间:限定为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共计60例,两组患者均等,分析延续护理的开展影响。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健康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服务措施的落实可更好的促进急性梗术后的患者健康行为,使得患者预后质量进一步提升,并综合性改善预后质量,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延续护理 急性心梗术后患者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于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病人开展双护理的应用效果情况。方法:选择30例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病人,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随机分组的方式把这些病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中的病人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的病人需要基于常规护理接受双护理,对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情况开展比较分析工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及HAMA评分术前和术中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也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而对照组则为53.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护理关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人而言,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舒适度的提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预后情况。

  • 标签: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双心护理 舒适度 并发症
  • 简介:摘要:一般来说,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都具有发病较急、病情较重等特点,需要正确的进行处理,且常常需要及时输液,但由于其病情特点以及需要输入的药物具有刺激性,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疼痛、静脉炎等相关并发症,对此,大多医院在处理该类患者时会采用PICC穿刺技术,使导管通过外周静脉直接到达心脏附近的大静脉,在治疗过程中省去了许多麻烦。本篇综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在相关科室实验探究,通过心电定位的方法实现PICC穿刺,将其运用到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当中,总结其应用效果和对患者的影响。

  • 标签: PICC穿刺技术 心电定位 神经外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扉复苏综合护理应用于重症监护室外科心脏骤停患者临床中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人数共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外科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临床中,将心肺复苏综合护理应用于观察组临床中,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动脉压、心率均更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与常规护理相比,心肺复苏综合护理能提高重症监护室外科心脏骤停患者治疗效果,其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重症监护室心外科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国外近十年护士同情疲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方法 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关于护士同情疲乏的相关文献,采用BICOMB 2.0生成词篇矩阵及共线矩阵,SPSS 26.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gCluto 1.0绘制可视化山丘图。结果 共纳入440篇文章,获取26个高频主题词,归纳出4个研究热点:包括护士同情疲乏的预防及控制、护士同情疲乏与职业生活质量、肿瘤科护士同情疲乏、护士同情疲乏与恢复力的相关研究。结论 国外护士同情疲乏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职业生活质量3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护士同情疲乏水平、预防及干预措施方面,国内在该领域有待于深入研究。

  • 标签: []同情心疲乏 护士 研究热点 文献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