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倍受瞩目的中国信息化年度盛会——首届“中国信息化政策与趋势报告会”于2005年8月20日一21日在京举办。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等部门领导针对国家“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要点、信息化与新形势下的跨越式发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点、信息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演讲。本刊上期刊登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朱之鑫的演讲报告摘编,现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的演讲报告摘编刊登,以馈读者。
简介:目前灾害符号的认知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灾害信息图标网站有其较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要介绍了灾害信息图标网站的实现过程,采用ASP.NET技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实现了灾害信息图标的介绍平台和交流论坛两大功能。关键词灾害符号;认知;ASP.NET;B/S中图分类号TP39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04-0000-02Design&ImplementationofDisasterInformationSymbolsWebsiteHuangMeng,ZhangZhen,FengJilin(DisasterPreventionScience&TechnologyCollege,Sanhe065201,China)AbstractCognitiveproblemsofdisasterinformationsymbolshavecaughtpeople’smoreattentionnow,thereforedisasterinformationmarkwebsitewithveryvalueableapplication.ThispaperintroducestheimplementationofdisasterinformationmarkonthewebsiteusingASP.NETtechnology,Browser-basedserver(B/S)mode,toachievetwofunctionsofdisasterinformationmark,theintroductionplatformandexchangeforum.KeywordsDisastersymbols;Cognitive;ASP.NET;B/S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速网络时代,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查询信息的重要工具。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在灾害发生时,灾害符号能够反映灾情,将灾害、灾情信息传递给受灾者及救援者,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高速高效的响应,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或缓解灾害所带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灾害符号的认知和普及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把灾害符号应用到网络当中已是必然。目前,民政和交通等部门都已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站中也有关于灾害图标的专业信息,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介绍灾害图标(符号)的网站系统供公众学习和查询,因此我们课题组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基础上,采用ASP.NET等技术开发了“灾害信息图标网”网站,希望通过网上测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检测灾害符号的通用性和公众的接受程度,进一步调查公众对灾害类符号的需求,从而校正工作的方向,达到灾害符号应用的目的。本文概要介绍了“灾害信息图标网”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一、网站系统的开发框架本系统采用现今流行的Browser/Server模式,以ASP.NET技术作为开发环境,Access2003作为后台数据库。从结构和功能上,系统可以分为应用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三层体系结构并采用MVC的设计模式。应用层是呈现给用户的页面;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核心部分,担当主要的应用处理任务,包括处理应用层的HTTP请求,及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和交互;数据层位于低层,以ADO.NET为接口,Access2003为架构,主要处理业务逻辑层对数据的请求。以WindowsXPSP2+IIS6.0+.NET2.0框架为平台2-3。二、网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系统的功能设计本系统主要分为灾害图标介绍和大众交流两个主要版块,在灾害图标介绍版块中由于我国应急管理学科把灾害事件即突发事件分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4-5,我们的灾害图标介绍版块也主要按此划分,划分为首页、符号介绍、自然灾害符号、事故灾难符号、公共卫生事件符号和社会安全事件符号等6个主要模块。而交流论坛主要包含论坛浏览、注册、发帖与回帖和后台管理等3个模块,具体如图1所示。
简介:国内很多IT公司虽然转向“客户关怀”,然而制造出的众多非实践性概念及产品往往让中小企业无所适从,还有些IT公司尽管拥有了若干成功案例,却又正在困惑于找不到进一步推广和打开局面的方法。IT企业的信息化“传递”在中小企业那里失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