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深具历史传统的定瓷,是中国北方延续数代而影响深远的一个窑口,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因其醒目的白色和独特的刻花划花装饰而独具魅力傲立世间近千年。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复兴定瓷工作起步开始,定瓷的发展就已融入当代人的精神文化构建,在今天这个时代也必须要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定瓷的发展必须要实施品牌战略,要有精准的市场定位。定瓷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存,培育和发展定瓷艺术品牌,能够推进定瓷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定瓷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定瓷发展应从市场卖点、市场看点等多方面寻求经济效益,我们如何让一代名窑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去开拓视野找准新路已是河北定瓷发展的新课题。我们只有通过对定瓷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双重实现才能让定瓷多出精品,努力打造成中国名窑文化基地,并使之走向全面复兴和繁荣发展。
简介:蒙元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是元曲的发展。元曲是以杂剧(杂剧文学)和散曲两条脉络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促进而发展。戏剧则逐渐向完整的故事化、人物的性格化、表演的程序化而日益提高和成熟。杂剧作家产生了关马郑白风格各显的四大家。散曲则经过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作家群及流派。文章梳理了蒙元以来六百年间各方家对元散曲作品及作家风格的认定和表述以及他们经过一个漫长过程才基本取得的共识;文章对传统文献对散曲风格主要存在"豪放、清丽"的二分表述提出了质疑,并比较宋词的"豪放"与散曲的"豪放"的本质差别,指出这一词界定元散曲的不准确性;文章在对《全元散曲》全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散曲客观上存在着三种相互关联又相互有别的风格体系,主张用"俗俏、旷达、清丽"来表述与界定,并用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为首的作家群若干作品实例予以佐证。
简介: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种类,世界乡土文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乡土小说已经用“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奠定了各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最基本要求。“这种基本的风格和要求,虽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理论经典,但已成为各国乡土小说自觉和不自觉的约定俗成的理论精义,它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20世纪乡土小说的理论与创作实践。[1]”自现代乡土文学诞生起,地方色彩和乡俗风情便成为乡土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地方色彩就是“某个特定地区”对于“人物”的影响,是某一地域内特殊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人文精神的整合,是乡土文学的核心内蕴。美国小说家赫姆林.加兰对乡土小说有着伟大的理论建树。他1894年写就的理论著作《破碎的偶像》强调了“地方色彩”对于文学的重要性。他说:“显然,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地方色彩可以比做一个人无穷地、不断地涌现出来的魅力。我们首先对差别发生兴趣;雷同从来不能吸引我们,不能像差别那样有刺激性,那样令人鼓舞。如果文学只是或主要是雷同,文学就要毁灭了。”[2]沈从文、贾平凹是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更是地域风情的描摹高手,对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