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研究探讨应用饮食疗法控制透患者钾水平的价值。方法 从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透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挑选出80例患者参与实验研究,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饮食疗法。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对照组,观察组的钾水平更低(P<0.05)。结论 对于透患者,提供饮食疗法可以有效控制钾水平。

  • 标签: 血透 饮食疗法 血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末梢这两种血液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22年1月~12月期间,就医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中,选取共计100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进行静脉、末梢血液的血常规检查,然后按照所用血液样本的类型,将血常规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即静脉组、末梢组,再比较两组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以及红细胞红蛋白浓度(MCHC),实现应用价值分析。结果:静脉组的PLT、Hb、RBC更高,WBC更低(P均<0.05);两组的MCHC、HCT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样本的检验数据更加准确,但操作时间长,对操作技术有要求,末梢血样本检验操作时间短,对操作技术要求不高。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旨在对末梢及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之中的实际效果以及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 2018年 1月 -2019年 4月于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 180例患者设为此次研究对象,均抽取末梢及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由结果可知,两组在 WBC、 RBC、 HB、 MCV、 PLT、 MCHC数据比较上存在显著差异( P< 0.05);而在 HCH数据比较上并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之中,末梢及静脉均能发挥较好的检验效果,不过静脉在稳定性以及准确性上更为突出,临床检验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检验方式。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静脉检验与末梢检验的差异性。方法 本院选择2022年2月-2023年2月中收治的35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采血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末梢)与观察组(静脉),两组患者都进行血常规检验,分析检验结果。结果 经检验,观察组的WBC、HCT、Hb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BC、 MCV、 MCH、 MCHC等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结论 采集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在 WBC、 HCT、 Hb上,与末梢检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前者采集部位的准确性更好。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静脉血检验 末梢血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静脉与末梢检验结果。方法本文数据研究资料是2014年03月~2017年03月本院纳入并行血常规检查的100例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分组,1组入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统计两组患者的WBC、MCV、RBC、Hb、PLT、MCHC、HCT、MCH。结果观察组HCT、MCH和对照组数值相对比,p>0.05,不具有数据之间显著差异性,观察组WBC、MCV、RBC、Hb、PLT、MCHC和对照组相对比,p<0.05,具有数据之间显著差异性。结论与采集末梢相比,采集静脉进行检验的结果更为准确。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末梢与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以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4年10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选取98例,通过动态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对照组49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采用抽取末梢方式进行检验,观察组49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采用抽取静脉方式进行检验,探究检验后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在经过血常规检验后的相关指标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存在较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抽取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提高检验指标结果,从而促进治疗,可应用推广。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临床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末梢与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作用比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116例,对照组50例,采用末梢检验,研究组66例,采用静脉检验,观察并对比两种检验结果。结果与研究组比较,对照组WBC、Hb和RBC较高,PLT较低,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MXD经统计学分析,P>0.05。即刻、1h、3h、6hPLT和MXD经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与末梢相比,静脉的检验结果更加准确,且能进行重复检测,临床应用范围广。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临床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和末梢对儿童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74例儿童采血资料,其中43例儿童为静脉采血,另31例儿童为末梢采血,比较两种检测方式检测结果。结果:儿童静脉采血血常规检验中MCH、MCHC、MCV水平与末梢血常规检验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采血方式下PLT、RBC、WBC、Hb检验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儿童静脉采血相比于末梢采血血常规检验准确率更高,为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尽量选择静脉采血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末梢和静脉检验血常规的差异。方法将我院检验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进行常规血液检查的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两组各64例,A组肘静脉采血,B组指尖采血,对比观察两组受检者检验指标存在的差异。结果静脉采血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白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低于末梢采血组,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高于末梢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常规检验取静脉和末梢进行检测后各项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静脉血样的检测指标更趋于实际值,更值得在检验科临床使用。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和末梢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血常规检验患者120例,以2015.8~2016.8为样本选取时段,以抽签分组方式进行分组,60例采用静脉进行检验的患者为实验组,而60例采用末梢进行检验的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较,实验组在T1时段,血小板计数明显较高、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明显较高,2组比较差异P<0.05,2组中间细胞比较P>0.05;实验组患者检测指标在T1和T2比较P>0.05;相较于T1时段,实验组患者T3时段中间细胞明显提升、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比较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相较于末梢,静脉检验准确性更高,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检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的原因、防控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作为成分离心时袋破损防控措施管理阶段,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引入其中,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作为未实施阶段,分析两个阶段内血浆报废情况,以及两个阶段内医务人员(35例,无工作变动),对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观察阶段共制备血液8544袋,离心时袋破损血浆报废39袋(0.46%),对照阶段共制备血液8130袋,报废69袋(0.85%);观察阶段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对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34±4.96)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3.45±4.77)分(<0.05)。结论掌握制备成分离心时袋破损防控措施,并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降低血浆报废率,节约医疗资源。

  • 标签: 成分血 离心 血袋破损 原因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静脉与末梢在血常规检测中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血液检测患者,收治时间均集中在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并对此次研究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末梢,观察组采取静脉。结果观察组患者在0分钟、10分钟、30分钟检测的血小板和白细胞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者0分钟时检测的血小板指标和白细胞指标低于10分钟、30分钟检测的血小板指标和白细胞指标(P<0.05)。结论静脉在血常规检测中准确率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末梢与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分析。方法将进行健康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志愿者均于同一时间完成同一部位3次末梢、静脉的血样采集,使用同一仪器于取样后0、3、6h时检测血常规;统计血样采集时间,分别对比末梢、静脉3次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末梢3次采集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平均值与静脉3次采集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测的平均值间的差异性;末梢、静脉3、6h检测结果与同一采血方式即刻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末梢采集时间为52s,短于静脉的120s(P<0.01)。静脉血常规各指标3次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采集时间短,但血样稳定性差,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差;静脉采集时间长,血样稳定性强,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高;对于血常规的检测应以静脉为首选,并于采集后的3h内完成检测,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末梢和静脉在血常规检验当中的临床价值对比。方法从2017.5月~2018.5月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当中按照盲选的方法从中选择50例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的方法和平均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集末梢进行检验,而观察组则采集静脉进行检验,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检验结果。结果通过对比发现,对照组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白细胞等相关的检测指标要高于观察组,而血小板的计数值则要低于观察组(P小于0.05);从时间的对比上,两组血液样本在两小时后各项指标的检验数值和最开始的检验数值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大于0.05),在经过6小时候进行检验,跟经过2小时进行检验的结果相比,其白细胞、红细胞以及中间细胞的数值都呈现明显的升高,而血小板的计数值则有所降低(P小于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的检测结果会更加准确,并且能够进行重复性的检测。而人体的血常规检测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误差,应该在3个小时之内进行检测。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末梢和静脉血常规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健康藏族居民190例,采集其末梢和静脉标本,分别于采集后0h,8h,24h,48h以及72h开展血液检测。结果采集后立即开展检测时,末梢同静脉之间的血常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末梢同静脉具有高度相关性;采集后48h的MCHC、MCV以及采集后72h的MCV、MCHC、HCT、MCH、PLT结果和立即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各时段RBC、WBC、HGB结果和立即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由于高原环境较为特殊,因此末梢检查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因此应以静脉检查为主,同时为了使血液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应在采集后48h内开展检测。

  • 标签: 血常规 高原环境 静脉血 末梢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常规检验中的末梢与静脉检验结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2015年4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8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6例患者均实施静脉、末梢采集工作,综合对比2项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本研究86例患者的静脉及末梢检验结果对比可知,除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水平不具明显差异外,末梢检验组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TC)、血小板(PLC)、平均红细胞体积(HCV)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静脉检验结果,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静脉检验结果相对末梢检验结果较稳定,且检验数值也较精确,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合理参考,值得综合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验 结果差异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盐水法交叉配和凝聚胺法交叉配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5例。规范采集静脉血液5ml,将每份血液标本分为A、B两份,其中标本A采用盐水法交叉配,标本B采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观察主侧和次侧的阳性检出结果,比较凝聚胺法中特异性凝集和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结果:两种方法在主侧阳性检出率上相近(P>0.05);凝聚胺法在次侧的阳性检出率(16.92%)高于盐水法(4.62%),有显著性差异(P<0.05)。凝聚胺法交叉配时,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交叉配时采用凝聚胺法能提高次侧阳性检出率,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短,可保证输血安全。

  • 标签: 交叉配血 盐水法 凝聚胺法 检出率 特异性凝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