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病例摘要患者男性,28岁,因乏力、纳差、尿黄5天于2009年5月22日入院。入院前8天因右外耳道化脓性炎症而服克拉霉素片,每次0.25g,每天2次,服用3天后出现全身乏力、纳差、尿黄,当时未加注意仍继续服用克拉霉素3天,上症无缓解,而停用克拉霉素,近2天来症状逐渐加重,全身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而就诊。既往无肝炎病史及饮酒史。查体体温、血压正常,神志清,皮肤粘膜、巩膜重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坦,腹壁无静脉曲张,肝脾未触及,肝浊音界无缩小,肝区轻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神经反射未见异常。肝功能ALT2634U/L、AST1212U/L、Tbil172.3umol/L、DBil133.7umol/L、ALP144U/L。HBsAg、HBeAg、抗—HBe、抗—HBc均阴性,抗一HBs阳性,抗一HAV—IgM、抗一HEVIgG、抗一HEVIgM、抗一HCV均阴性。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均正常,尿常规胆红素3(+)、尿胆原2(+),B超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实质回声偏低,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脾脏不大。入院后给予甘草酸二胺、硫普罗宁、丹参酮、门冬氨酸钾镁、熊去氧胆酸综合治疗。人院第7日,患者乏力、纳差等症明显减轻,但皮肤及巩膜黄染无明显消退,复查肝功能ALT663U/L、AST79U/L、Tbil160.2umol/L、DBil127.2umol/L、ALP132U/L,PTR1.07。继续予护肝、退黄等治疗。6月21日,患者皮肤及巩膜黄染明显消退,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ALT35U/L、AST32U/L、Tbil32.3umol/L、DBil18.7umol/L,复查B超肝内实质回声正常、肝内血管纹理清晰。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而痊愈,最后诊断为重型药物性肝炎。
简介:波普瑞韦(boceprevir,BOC)和替拉瑞韦(telaprevir,TVR)均为丙型肝炎病毒NS3/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C,CHC)。与现行的CHC的标准治疗方案比较,BOC或TVR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的三联疗法可大大提高初治病人的持久病毒应答率,且对既往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无效的病人也有较好的疗效。BOC和TVR的三联疗法比现行的标准治疗方案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说,BOC和TVR的临床应用,使基因1型CHC的治疗进入新纪元。
简介: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因素。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复杂,但病毒复制是肝损伤的起动因素。干扰素(IFN)作为抗HBV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经过近20年的研究证明,α-IFN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有效药物。但IFN疗效仅30%~40%,由于IFN的疗效、毒副反应、价格以及使用不便等因素使其应用受限。目前,对HBV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3TC)作为新核苷类抗病毒药已受到关注。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证明有很强的抗HBV复制作用。临床实验也证明3TC可迅速降低HBVDNA的浓度,改善肝组织学的病变。但3TC停药后易复
简介:目的观察HIV混合HCV感染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在78例HIV混合HCV感染者中,40例HIV携带者(A组)在HAART治疗前开始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38例艾滋病患者(B组)在接受HAART治疗的同时,给予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两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片800~1200mg/日,分3次口服,疗程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A组ALT复常率分别为32.5%、60.0%(P〈0.05)和80.0%(P〈0.05),B组则分别为29.0%、31.6%和39.5%;在治疗48周结束时,A组患者HCVRNA阴转率为55.4%,明显高于B组的23.7%(P<0.01);A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副作用较B组明显少而轻。B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CD4+T淋巴细胞减少更明显。结论及时对HIV和HCV重叠感染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很重要,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副作用也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