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肌肉痉挛的治疗方法。神经系统损伤后常出现肌肉痉挛,如果不加以干预,会出现一系列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延缓康复进程。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探索出降低肌张力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目的通过表面肌电信号相关特征值的提取和分析,建立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运动功能评定的新方法,客观评价分析中枢神经损伤后躯干肌的运动功能以及针灸电刺激对其运动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选取坐位平衡在Ⅱ级以上(无支持能坐,体质量能很好地前移且分配均匀)的脑卒中患者2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常规康复组),治疗组B(常规康复加针灸治疗组)。从患者家属中选取11例正常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三组躯干前倾时主动肌(骶棘肌)肌电信号的最大值(MAX)、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前骶棘肌在偏瘫侧与非偏瘫侧的MAX、RMS比较,均P〈0.05,治疗组A、B治疗后均有疗效,且治疗组A、B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脑卒中患者一侧偏瘫,躯干肌双侧力量均下降。常规训练加上针灸电刺激腰部夹脊穴法,可提高偏瘫患者康复效果。
简介:摘要肌松拮抗药(MRA)是骨骼肌松弛药(SMR)的拮抗剂,主要包括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吡斯的明),K+通道阻滞剂和氨基甾类非去极化SMR的特异性拮抗药(舒更葡糖钠)。肌松监测是指连续监测肌肉松弛程度,客观反映SMR作用的消长过程。随着SMR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肌松药残余阻滞(RBMR)越来越受到麻醉医师关注。RBMR可能导致麻醉恢复期患儿麻醉苏醒延迟、呼吸减弱、缺氧、窒息,甚至死亡。围术期使用MRA,并同时进行肌松监测,可有效预防术后患儿RBMR的发生。相较于成年患者,患儿对缺氧耐受性差,RBMR对麻醉恢复期患儿危害性更大,可能导致更多不良反应。因此,如何降低术后RBMR对麻醉恢复期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麻醉医师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拟就MRA的药理学特点,以及术中肌松监测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