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地下介质通常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导致常规速度分析及动、静校正难以拉平地震同相轴,常规处理后的地震道集仍然存在剩余时差,这是AVO属性分析和叠前反演常遇到的难题。基于形状上下文(SC)和动态时间规整(DTW),提出了一种新的叠前道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基于SC-DTW的叠前道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对地震波形畸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够有效消除叠前地震道的剩余时差;处理后的地震同相轴波形连续,振幅特征未改变,可以提高AVO属性分析、叠前反演等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准确性。该方法利用叠前道集内各地震道波形的相似性,优选出参考道,并在计算时窗内将道集中的每一道都与参考道进行SC-DTW计算,求取其动态规整路径,进行剩余时差校正,因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剩余时差 动态时间规整 形状上下文 叠前道集
  • 简介:台北凹陷西部构造活动晚期形成的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该区构造格架的定型、油气的运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体系所产生的近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和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将西部地区分割为若干棋盘格式构造块体。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起到阻断油气、控制油气成排成带分布的作用;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起到沟通深部油气,使之进行垂向运移和分隔、封堵油气,形成油气藏块体的作用,西部地区主要含油气层段砂层的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从而使平移断层错断砂体产生砂、泥对接成为可能,在侧向岩性尖灭或砂体不连通等因素的配合下,平移断层与岩性共同作用构成了台北西部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要素。根据差异推覆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凹陷中部断褶带和北部山前逆冲推覆背斜及断阶带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 标签: 差异逆冲 走滑断裂 岩性 油气成藏 台北凹陷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延长组东、西部油藏分布格局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志靖—安塞地区纵向上油藏集中分布于长6段,平面上长6油层大面积连片分布;西部姬塬地区具有同一区块垂向上多油层叠合、平面上发育多个独立含油富集区的特点。分析认为,不同的运聚成藏模式导致了2个地区不同的油藏分布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沉积规模不同。东部的志靖—安塞地区属于陕北复合三角洲的主体部分,沉积规模大于西部的姬塬地区。②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志靖—安塞地区储层物性好于姬塬地区。③主要运移通道不同。志靖—安塞地区的主要运移通道是连通砂体,而姬塬地区主要是微裂缝。④运聚成藏模式不同。东部志靖—安塞地区为连通砂体侧向运移的运聚模式,西部姬塬地区为裂缝垂向多点式充注的运聚模式。明确盆地伊陕斜坡东、西成藏差异,总结石油运聚规律,对于指导盆地石油勘探部署及为勘探决策提供依据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成藏模式 油藏特征 异常高压 运移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姬塬油田长9油层组是滚动勘探的有利接替层位,在不同地区其成藏条件和油藏富集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样品测试及相关模拟实验。从烃源岩、储集体及其之间的通道、距离和动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姬塬油田红井子、胡尖山及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聚集成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红井子地区紧邻生烃中心.储层物性好,源储压差大,油气富集程度高;胡尖山地区储集物性较好.但距离生烃灶较远,源储压差较小,油气富集程度一般;罗庞塬地区源储压差较小,裂缝不发育,储集物性差,油气富集程度较差。

  • 标签: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差异性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环县—镇原地区是近几年的重点勘探地区,随着勘探实物工作量的加大,出现的一些地质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中根据长7—长6段存在的凝灰岩、震积岩、含灰砾岩和长7—长1段地层加厚等多种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长7—长6段沉积期与长9—长8段沉积期区域构造背景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不均衡造成了该区不同层系、不同区块地层层序、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含油性。为此该文提出了分区分层、不同油藏类型区别勘探的思路。

  • 标签: 差异构造运动 成藏差异 目标勘探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和筇竹寺组页岩是同时期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2套重点层位,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效果却不理想。利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野外露头资料、已钻页岩气井生产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的地质特征,并分析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与筇竹寺组页岩的含气性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最显著的特征为"高演化"和"强改造",这与北美海相页岩差异明显。统计大量页岩气井生产情况发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产气情况明显好于筇竹寺组页岩。筇竹寺组页岩压力系数较低,有机孔发育程度较差,相邻储层沥青分布广泛,这些都证实了桐湾期不整合面对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的破坏作用。震旦系顶桐湾期不整合面形成的排烃"通道"从生烃期开始的长期排烃,使层内残留烃量减少,是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较差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页岩含气性 不整合面 排烃作用 有机孔 五峰组—龙马溪组 筇竹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