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治疗的关键之一是心肌的血运重建。自上世纪70年代第一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以来,历经30余年的发展,随着技术、器械和围手术期管理的不断进步,以及对不同类型冠心病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收录了2013年2月-2016年10月期间,6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用分组法讨论,每组30例,对照组单一使用PCI,观察组采用替洛非班+PCI的方式,于1—12个月内回访调查、复查冠脉造影等,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本次患者均于发病0—14天内行PCI术,包括急诊及择期手术,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掌握患者病变状态。介入治疗前,选用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术后每天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手术过程中使用肝素8000。10000U。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101μg/kg;静脉维持量,每天0.1μg/kg。结果本次从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血流等进行对比,且统计并发症、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对比2组患者病变状态。对照组TIMI血流3级发生率86.7%(26/30),观察组93.3%(28/3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3.3%(1/301,对照组13.3%(4/301(P〈0.051;观察组出血并发症皮下出血或牙龈出血等3.3%(1/30),对照组3.3%(1/301;结论由此可见,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更优越,不仅改善了术后血管的TIMI血流,也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并发症,支架内再狭窄等。
简介:目的:分析在心血管患者中应用脑钠肽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于2017年3月-2022年03月,选取在我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实施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5例,实施脑钠肽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中,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临床效果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发生率为77.14%;观察组临床效果中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发生率为94.2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指标中,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血管患者治疗中实施脑钠肽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在改善心功能改善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简介:目的:探究急性脑梗塞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时间范围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各2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较小(P>0.05)。结论:予以急性脑梗塞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共120例,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语言及肢体康复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期语言及肢体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及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加快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的康复,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2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两组,以性别、年龄、心率、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RDW、红细胞压积(Hct)等因素及冠脉评分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冠心病组RDW高于非冠心病组,以RDW的四等分计算冠脉评分均值,发现随着RDW的升高,冠脉评分有升高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DBP,空腹血糖,LDL-C,HDL-C,RDW与冠心病独立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DW、血糖、LDL-C、性别、年龄、DBP、HDL-C与冠脉评分独立相关,RDW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β=0.246,P=0.000)。结论冠心病与RDW关系密切,RDW升高可能是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呼吸内科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86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728~9.743,P<0.05);护理事件发生率3.23%明显低于对照组10.75%(x2=4.052,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独立程度等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5.674~10.214,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呼吸内科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自1995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不久,一些临床研究机构又开展了局部动脉内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实验研究旧引。但无论是静脉溶栓还是动脉溶栓,都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溶栓时间窗短: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TheationaInstitute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rt-PAStrokeStudyGroup,NINDS)的研究认为,静脉溶栓应在发病3h之内进行,多数机构认为动脉溶栓时间窗应在6h之内。
简介:目的观察经导管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3例AVNRT患者行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治疗,先用-30℃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行-75℃冷冻消融,消融4~8分钟,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结传导功能,一旦发现有房室结损伤,立即终止消融,改换靶点。结果13例均获成功,随访1~9个月无复发;在冷冻标测及冷冻消融时导管顶端与靶点无位移现象;冷冻标测与冷冻消融过程中无结性早搏或结性心律出现;2例在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立即停止冷冻复温后,即刻传导恢复。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冷冻消融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在一定温度时间内的组织损伤是可逆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永久性房室阻滞的风险,较传统射频消融术治疗AVNRT有较高的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究耳穴贴压结合穴位按摩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高原发性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服用常规降压药的基础上采用耳穴贴压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在接受降压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0.80%,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74.42%,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过程中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耳穴贴压结合穴位按摩,在保障降压效果的同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头痛、急躁易怒等临床症状,帮助患者控制病情.
简介: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在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抗凝治疗病人(实验组)的血浆PIVKA-Ⅱ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比较3者出现明显异常的最早时间,分析PIVKA-Ⅱ与胛及IN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h,血浆PIVKA-Ⅱ浓度即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0h,PT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24h,INR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浓度与PT呈正相关(r=0.786,P〈0.01);PIVKA-Ⅱ浓度与INR呈正相关(r=0.737,P〈0.01)。结论在抗凝治疗的患者中,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可以有效地监测其抗凝程度,联合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PT、INR则更能早期、有效的监测患者抗凝程度。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中医辨证施护在肺心病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肺心病的患者一共10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护,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施护理之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以后,干预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肺心病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施护,可以使患者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有较好的护理效果,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免疫相关蛋白与烟雾病的关系。方法术中留取25例烟雾病患者(烟雾病组)和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对照组)的硬脑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硬脑膜血管壁IgG、IgM、补体c3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血管的病理学改变。结果①HE染色显示,两组的硬脑膜血管壁均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外层的周细胞构成,无中膜结构。与对照组比较,烟雾病组有部分内皮细胞核深染,向管腔轻度突起。②烟雾病组硬脑膜血管壁的IgG、IgM、补体c3阳性表达发生率分别为92%(23/25)、84%(21/25)及84%(21/25),对照组分别为20%(1/5)、20%(1/5)及4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照组硬脑膜血管即使有IgG、IgM、补体c3阳性表达,也均为弱阳性(+)表达。烟雾病组硬脑膜血管VCAM-1阳性表达发生率为14%(3/21),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相关蛋白可能参与烟雾病患者的血管损伤。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静脉畸形(intracranialvenousmalformation,I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8排螺旋CT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层厚1.25mm,间隔0.6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0~150mA。经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碘含量370mg/m1),注射速度为3.5~4.0ml/s,总量为80~100ml;动脉期延迟时间18~22S,静脉期延迟时间33~39S。分析10例IVM的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长(addvessel)”法及电子切割法对图像进行处理,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容积重建及图像融合技术对IVM进行三维重建。结果10例IVM患者中,单发7例,多发3例。IVM位于小脑半球6例,其中3例5处引流至一侧横窦,2例3处分别引流至岩下窦及大脑大静脉,1例引流至直窦;IVM位于额叶和颞叶各1例,引流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和岩上窦;IVM位于基底核2例,引流静脉经大脑大静脉引入直窦及窦汇。CT平扫:2例患者表现为条状、点状的略高密度影,3例患者伴发小脑出血,5例患者CT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动脉期:8例IVM的髓静脉及“中央静脉”密度淡薄,2例几乎看不到病灶,10例的影像学结果均未显示IVM的引流静脉“海蛇头”特征。静脉期:2.例因引流静脉的走行和扫描平面关系,“海蛇头”征显示不明显,另8例不仅清晰显示病灶,而且还显示病灶的“海蛇头”特征。采用容积重建、图像融合技术,均可清晰完整地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组成及引流静脉全程的三维影像。结论多排螺旋CT在诊断IVM中,脑静脉期血管成像优于动脉期,而静脉系统与病灶容积重建、图像的融合,是显示IVM的有效重建方法。
简介: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马鞍山中心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患者136例,均在入院次日清晨检测静脉血浆D-二聚体水平.依据出院时情况,分为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115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抗凝治疗情况、脑梗死体积、并发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住院死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截点.结果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中枢性高热[28.6%(6例)比8.7%(10例)]、NIHSS评分[(19±3)比(12±3)]、入院昏迷[66.7%(14例)比15.7%(18例)]、C反应蛋白[13.5(9.1,50.6)比2.3(0.0,15.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2.9(0.9,4.0)比0.6(0.4,0.9)mg/L,P<0.01],血浆D-二聚体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686~0.946,P<0.01).结论急性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死亡患者人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者.
简介: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社区教育的效果。方法回顾慢性疾病高血压患者10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问卷调查,将10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给予实验组患者针对型健康教育,给予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3个月后,进行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教育后的血压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在社区实施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知识掌握水平均有所提高,实验组的降压总有效率为84%,实验组的降压总有效率为60%,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教育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在社区中进行高血压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控制该疾病,因此,值得加大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宣传力度。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护理干预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一共有12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病人遵医行为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过程当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将病人血压控制在有效范围以内,使病人遵医行为明显提高,进而使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