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巨噬细胞诱导的C型凝集素(macrophage-inducibleC-typelectin,Mincle)受体是模式识别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可以识别从坏死细胞中释放的自配体,并与下游的脾酪氨酸激酶(Spleentyrosinekinase,Syk)作用激活单独信号通路,引发一系列炎性反应。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Mincle/Sy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包含卒中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炎症反应,特异性的抑制该通路激活可以抑制神经炎症,修复神经功能损伤。本文主要对Mincle作用机制和病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Mincle对出血性卒中的治疗作用进行展望。
简介:目的观察慢病毒介导shRNA沉默P卯℃基因表达对人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构建PTTG-shRNA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肿瘤细胞。阴性对照组转染空慢病毒载体,正常对照组细胞不转染。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转染效率,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肿瘤细胞PTTG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转染PTTG-shRNA慢病毒载体后,PTTG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均P〈O.01),细胞生长显著变慢(均P〈O.05),G0/O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均P〈O.05),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shRNA沉默PTTG基因表达可显著抑制人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细胞的生长.为进一步研究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和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l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9例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原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位于室间孔周围,符合结节性硬化复征的临床诊断标准;男女之比为8:1。CT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呈等或稍高密度,肿瘤边界清楚,瘤内有钙化灶。MRI扫描T1WI肿瘤实体部分多呈等信号,少数可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呈均匀强化。其中8例同时伴室管膜下结节,5例伴有皮质结节。其中6例经额叶皮质入路,3例经胼胝体一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肿瘤完全切除者7例,次全切除(〉90%)者2例,无一例手术死亡。随访2—8年,肿瘤完全切除者无复发。结论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结节性硬化复征的特征性病变,手术完全切除者预后良好。结节性硬化复征所伴室管膜下病变如位于室间孔周围,引起脑积水或呈现逐渐生长趋势者。应考虑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便及早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其中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结果48例中4例患者合并有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其中2例合并梗阻性脑积水.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岁(1~12岁);均有癫痫发作及皮肤损害,其中3例患者伴有智力低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CT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有些瘤内可见钙化,呈高密度影;MRI上T1WI呈等低混合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合并钙化则信号强度不均匀,增强后常有明显强化.结论部分结节性硬化患者可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肿瘤生长缓慢,常邻近室间孔周围,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对于结节性硬化患者应进行长期追踪,以尽早发现肿瘤.
简介:目的:分析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睡眠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2型糖尿病病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治疗,研究组选格列美脲+胰岛素联合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2组睡眠改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睡眠改善总有效率为73.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66%(P〈0.0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佳安全性高,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状况,因此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简介:目的:分析加味会厌逐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和平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61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80)和观察组(n=81),对照组采取步行运动治疗,以此为基础,观察组予以加味会厌逐瘀汤治疗,分析2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打鼾、嗜睡、倦怠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虚血瘀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提供加味会厌逐瘀汤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效果较理想,值得使用。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4月发病3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惠者,符合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NINDS)溶栓入选标准,用rt-PA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溶栓治疗.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于患者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24h、3d,2周和1个月分别监测其病变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18例患者进行了脑血液动力学监测.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65±9)岁.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6~16分,平均(11.4±2.8)分.溶栓前TCD检查T1B10级1例,1级5例,2级8例,3级3例.4级2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5级1例(腔隙性脑梗死).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2~3h,平均(2.80±0.20)h.闭塞动脉在溶栓过程中再通2例,溶栓后1h内通1例,24h内再通4例,溶栓再通4h后再闭塞1例,其余无变化.溶栓前与溶栓后24h、3d、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及T1B1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T1B1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溶栓前后脑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神经功能变化明显相关,脑血液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溶栓疗效.
简介:目的观察NO供体DEA和SNP对大鼠海马培养神经元L-型钙电流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L-型钙电流用膜片钳的全细胞模式进行记录。结果DEA和SNP这二种NO供体的主要效应为抑制作用。3mmol/LDEA可抑制L-型钙电流,当电压去极化至10mV时,电流被抑制了29%。SNP对通道也主要起抑制作用,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当用NEM预处理以阻断S-亚硝化通路后,SNP仍对L-型钙电流产生相似的抑制作用,表明S-亚硝化机制不参与该调控作用。用10μmol/L,ODQ预处理以阻断cGMP途径后,SNP仍对通道有抑制作用,表明存在另一种非cGMP通路的抑制性机制。结论上述结果表明.N0供体DEA和SNP对海马神经元L-型钙电流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与cGMP途径和S-亚硝化修饰无关的途径。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脑梗死TOAST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卒中单元2010年1月~2011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首先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正常(〈15umol/L)及轻度增高组(15umol/L~30umol/L)及中重度增高组(≥30umol/L);根据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行TOAST分型。结果①Hcy轻度增高组与Hcy正常相比,血浆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余危险因素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与正常组与相比,中重度增高组男性比例(P=0.014)及吸烟率(P=0.019)明显高于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P=0.004)及血浆维生素B12水平(P=0.002)明显低于正常;②Hcy正常组、Hcy轻度增高组的TOAST分型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以SAO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心源性脑栓死(CE)型,Hcy中重度增高组LAA型比例明显低于Hcy正常组(P=0.007),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水平的Hcy伴有不同的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的TOAST构成,Hcy中重度增高伴有高的男性比例及吸烟率,伴有低的高血压比例及低血浆维生素B12水平;Hcy中重度增高组TOAST分型以SAO型。
简介:目的通过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分析,探讨使用rt-PA对超早期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超早期脑梗死惠者308例,根据家属的意愿及是否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分别给予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溶栓组221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其中92例给予rt-PA0.9mg/kg,发病在3h内68例,>3~≤4h内9例,>4~≤6h内15例.129例给予rt-PA0.6~0.8mg/kg,发病在3h内72例,>3~≤4h内24例,>4~≤6h内33例.对照组87例,未应用rt-PA治疗.记录各组在基线、治疗24h、发病90dNIHSS评分、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定叉为发病90dBarthel指数≥95;颅内出血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同时记录随访期间的血管性死亡事件和卒中再发事件.应用Iogistic多因素分析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的独立相关因素为患者接受治疗前NIHSS评分(OR=2.067,95%CI1.201~3.556,P=0.009),冠心病史(OR=1.942,95%CI1.040~3.625,P=0.037)和溶栓治疗(rtPA0.9mg/kg时,OR=0.414,95%CI0.207~0.826,P=0.012;rtPA0.6~0.8mg/kg时,OR=0.261,95%CI0.137~0.497,P<0.01).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在rtPA0.9mg/kg溶栓组与rtPA0.6~0.8mg/kg溶栓组分别为3.3%(3/92)和4.7%(6/12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不同剂量rt-PA(0.6~0.8mg/kgvs0.9mg/kg)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伴有心房颤动、糖尿病史将可能影响预后.
简介:目的:研究替米沙坦不同时间用药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差异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宝山区顾村菊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接受替米沙坦20:00用药,对照组70例替米沙坦8:00用药,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睡眠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58例患者由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血压类型转变率82.9%,明显高于对照组(62.9%)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PSQI评分分别为(7.78±2.34)分、(7.43±2.16)分,治疗后分别为(4.15±1.22)分、(7.36±2.15)分,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替米沙坦20:00用药相较于8:00用药,其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降血压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更有助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转变为杓型高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例室管膜型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d-5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分别伴有脊神经根征(2例)、多组脑神经麻痹(1例)和偏瘫(1例);病程中有间断低热(3例)。其中2例于发病2和4个月时死于脑疝。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2例)、白细胞计数(4例)和蛋白定量(4例)升高,葡萄糖降低(3例)。4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均发现淋巴瘤细胞或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大多数细胞呈现B细胞标记物阳性。头部MRI增强扫描第三和第四脑室、侧脑室壁异常强化,合并脑室周围强化病灶(2例)和鞍区病变(1例)。PET扫描和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颅外或脊髓受累证据。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是诊断室管膜型PCNSL的重要方法。室管膜及脑室周围病变应考虑PCNSL的可能,尤其MRI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样强化者更应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