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性,54岁。因慢性反复头昏、头痛10余年,伴嗅觉丧失3年,视力下降2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头昏、头痛,初起呈间隙钝痛,多见于前额部,但能坚持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多年来曾到当地多家医院就诊,一直误诊为“血管—神经头痛”。2年前经头颅CT检查发现前额部有一约6cm×5cm×3cm占位

  • 标签: 嗅沟脑膜瘤 误诊 原因 影像学检查 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例介绍例1孕妇,25岁,G1P0,孕足月。产前B超所见:宫见单活胎,BPD:9.2cm胎心规律有力,HR:162c/min,胎儿脊柱、四肢未见异常。胎盘位于子宫右侧壁,厚2.5cm,成熟度:Ⅲ度,于胎盘子体面实质内可见一6.3cm×6.1cm×5.7cm的类球形回声光团,向羊膜腔内突起,边界清晰,内见数条强回声光带分隔,该回声光团,与胎盘紧密相连,未见蒂,后方可见脐带回声。羊水平均深度:2.6cm。超声诊断:①宫内单活胎;②胎盘绒毛膜血管;③羊水较少。当日下午行剖宫产术,术中见胎盘脐带根部一侧明显增厚,无破裂出血。胎儿正常。

  • 标签: 血管瘤 病例报告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临床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方法选取邯郸市中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2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9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指标(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内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临床疗效及安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低于对照组,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内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94%,高于对照组的67.80%(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常规检查、肝肾及凝血功能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颈动脉血流,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中层内膜厚度,增大内径,且安全高。

  • 标签: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益气化痰活血法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112例,入院采血后立即予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此后每日予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维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血脂变化,随访药物安全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无改变(P〉0.05)。治疗后1个月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如下(肌痛3.6%、无力10.7%、腹泻0.9%),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总发生率31.3%(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4.1%、心力衰竭6.3%、心源性死亡0.9%)。结论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服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且不影响肝肾功能,除无力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强化他汀治疗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调气血、痰瘀同治法治疗慢性肺血栓栓塞动脉高压 120例。方法:将 120例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痰瘀互结证的慢性肺血栓栓塞动脉高压患者按单盲、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 60例,对照组予吸氧、抗凝、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平调气血、痰瘀同治法治疗, 30d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 P< 0.05),结论:西医配合平调气血、痰瘀同治法治疗慢性肺血栓栓塞动脉高压疗效确切。

  • 标签: 慢性肺血栓栓塞症 肺动脉高压 平调气血 痰瘀同治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RHR水平分为3组:RHR1组,〈75次/min;RHR2组,75次/min-84次/min;RHR3组,≥85次/min。分析静息心率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RHR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高(P均〈0.05)。结论静息心率增加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 标签: 高血压 静息心率 颈动脉粥样硬化 老年人
  • 简介:目的分析非动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及视盘参数,探讨其病变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为首次发病的非动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77例77眼,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就诊的健康人69名为对照组。记录其人口学特征、眼科常规检查、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血清学检查,应用Optvue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行视盘光相干扫描,对其视盘参数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高血压史、高脂血症、视杯面积、视盘面积、杯/盘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史、收缩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视盘面积、杯/盘面积比是非动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全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各象限神经纤维层水肿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史、收缩压、甘油三酯、TC、FBG、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是非动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非动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视盘水肿各象限无差异。

  • 标签: 视神经病变 缺血性 视盘 危险因素 光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目的:研究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相关及这些指标在体检筛查动脉硬化上的应用。方法对481例体检人员进行CAVI、ABI、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结果的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对于ABI,CAVI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相关度更高(r=0.437,P=0.001),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与未检出斑块的人群CAVI、ABI均有显著差异(P〈0.05);CAVI正常与异常人群比较,ABI无显著差异,而IMT、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CAVI和ABI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均有相关,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给出CAVI的正常值范围对于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更为敏感,但各个指标之间不能相互替代,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 标签: 心踝血管指数 踝臂指数 颈动脉超声 内中膜厚度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WT-1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纤维肿瘤/血管周细胞(SFT/HP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回顾分析36例中枢神经系统SFT/HPC的W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以29例脑膜作为对照。结果SFT/HPC以细胞围绕血管形成血管外皮样结构为特点,肿瘤小血管呈WT-1强弱不等的阳性表达或不表达,而毛细血管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在脑膜中,WT-1表达与肿瘤血管的大小和肿瘤的类型及分级无明显关联〇=0.02727,P=0.7572)。结论WT-1可作为SFT/HPC区别脑膜的标记物,将来也可作为抗SFT/HPC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WT-1 中枢神经系统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血管周细胞瘤
  • 简介:目的观察西地那非联合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PPHN患儿随机分为MgSO_4组43例和联合组48例,联合组给予西地那非及MgSO_4,MgSO_4组仅给予MgSO_4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的肺动脉压和氧合指数,同时记录血气分析指标检测数据,以判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的肺动脉压及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肺动脉压均降低,氧合指数均升高,且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MgSO_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高于MgSO_4组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PPHN患儿时使用西地那非及MgSO_4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及改善临床疗效。

  • 标签: 硫酸镁 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西地那非
  • 简介:目的探讨瓜蒌薤白类方(自拟复方蒌薤合剂)对实验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脂及血清炎因子的影响.方法大鼠按体重进行随机区组设计,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复方蒌薤合剂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制备AS模型.在实验过程中,每周测大鼠体重和进食量变化;在实验前和10周末取大鼠血液并提取血清,测定ALT、TC、TG、LDL-C、HDL-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10周末,大鼠麻醉后取胸主动脉-腹主动脉,提取主动脉组织中CD40mRAN,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测定.结果高脂模型组10周末ALT较实验前升高[(79.6±3.5)U/L比(41.3±3.0)U/L,P<0.01],阿托伐他汀和复方蒌薤合剂治疗10周后ALT[(45.6±3.0)U/L、(50.4±-3.7)U/L]均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复方蒌薤合剂治疗组治疗10周后TG、TC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并且在TC和LDL-C方面2个治疗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末复方蒌薤合剂治疗组HDL-C水平高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0.01);阿托伐他汀和复方蒌薤合剂治疗组10周末hs-CRP水平均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低于复方蒌薤合剂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复方蒌薤合剂治疗组治疗后主动脉的CD40mRNA表达均较高脂模型组降低(均P<0.01),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方蒌薤合剂在不影响大鼠进食量的情况下,具有保护肝脏、调脂、抗炎作用,与阿托伐他汀不全相同,表现出可以升高HDL-C的作用.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复方蒌薤合剂 C反应蛋白质 血脂 阿托伐他汀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梗死病灶的临床特点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h以内发生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深穿支供血区域单个腔隙梗死患者60例,将其根据梗死部位及载体动脉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腔隙脑梗死伴有MCA病变组和腔隙脑梗死不伴有MCA病变组,分别对这2组的病人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临床特点(NIHSS评分、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月后mR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血压变异性、NIHSS、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物治疗3月后mRS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梗死部位及MCA病变,提示了MCA深穿支单个腔隙梗死临床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多样。因此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单个腔隙性梗死 临床特点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