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普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原因,明确治疗措施的实际效果。方法:在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于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择842例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手术类型、年龄、病史、治疗方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长、伤口是否感染等情况。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是否接受侵入性操作、手术类型、切口长度等因素,均能够给患者的感染率带来实际影响,P<0.05,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患者从感染到治愈共经历12—31d的时间,平均为16.8±1.7d,且手术伤口拥有良好的恢复状态,暂且没有出现二次感染的病例。结论:经过普外科手术后,需要提高对高危感染因素的重视,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日常观察及全方位管理,降低二次感染的发生概率,一旦出现伤口感染,需要及时做好专业的治疗,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乡镇卫生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共22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16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主要研究方法为:回顾性研究。采用统计学分析22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再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结果:22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表现为:2例缺乏专业知识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占9.09%,2/22),6例护士管理不到位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占27.27%,6/22),14例责任心不强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占63.64%,14/22)。结论:乡镇卫生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主要有:缺乏专业知识、护士管理不到位以及责任心不强;乡镇卫生院需加强护士的专业水平培训,提高责任心,完善护士管理制度。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对西药房处方调剂出现差错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规范措施,以改善调剂工作质量。方法:选取我院西药房在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共计调剂的处方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中出现调剂差错的处方进行探究分析。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1月至12月,西药处方总数达到54781张,其中发生8例处方调剂差错。而在2022年1月至12月,西药处方数量达到了76524张,其中9例出现了处方调剂差错的情况。进一步观察2023年的情况,1至6月份累计有45867张西药处方,其中有6例处方调剂差错。综合来看,从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共发生了23例处方调剂差错,差错率为0.129‰(23/177172),其中有10例是由于品种选择错误,8例是数量调剂错误,2例是患者错发药物,还有2例是用法用量出现错误,而另外还有1例是其他方面的差错。结论:针对西药房调剂差错的处方,有必要进行追溯分析,并基于相关规章制度提出合理的规范手段,以确保临床疗效为主要目标。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处方审核机制、完善药品管理流程等策略,可以进一步降低调剂差错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西药在老年人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 从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实施西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选择6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从不良反应类型、药物选择和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总结出对应的临床防治对策。结果 6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的主要体征为消化系统问题占比为33.3%;神经系统问题占比为16.7%;心血管系统问题占比为16.7%;全身性损害占比为10.0%;其他不良反应涉及皮肤及其附件占比为11.7%。主要药物类型包括抗菌药物占比为25.06.7%;神经系统药物占比为21.7%;消化系统药物占比为18.3%;内分泌药物占比为10.0%;心血管药物占比为6.7%。药物给予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占比为55.0%、口服给药占比为40.0%及肌肉注射占比为5.0%。结论 在老年人治疗中,医务人员需要更加重视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并通过精准的宣教帮助老年患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简介:目的: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门诊不合理处方实施事前干预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对2010—2011年我院门诊药师干预的564例不合理处方及典型用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2011年我院门诊不合理处方事前干预质量和数量逐步提高,不合理处方涉及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涉及的药物以心血管系统用药和抗感染药最多,不合理用药情况复杂多样,其中以用法与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及药物规格和数量录入错误较常见。结论:不合理处方事前干预能及时而有效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应不断改进和完善不合理处方事前干预的各项措施,提高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保证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