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常规针刺配合患者自我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针刺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我推拿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ouse-Brachmann(H-B)分级量表评分和面神经功能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H-B分级量表评分及面神经功能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H-B分级量表评分下降,面神经功能指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H-B分级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常规针刺配合患者自我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面瘫患者痊愈的进程,缩短治愈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西医常规治疗、结合针灸、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周围性面瘫患者46例,患者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的针灸、按摩治疗。15天为一个疗程,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有效率。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面瘫疗法,操作简便,经济实惠,效果满意。结论西药治疗配合经络穴位按摩、针灸治疗,提高了疗效,安全可靠,患者易于接受,适合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针灸推拿疗法对小儿周围性面瘫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就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周围性面瘫小儿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在征得患儿父母同意的基础上,对患儿采用针灸推拿疗法进行治疗,一疗程规定为10d,疗程均在1-3d之间,每个疗程间要间隔3d。观察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0例小儿患者中,46例患儿痊愈,有效为2例,无效为2例,总有效率为96%,患儿的治疗周期均在7-30d之间。结论针对小儿周围性面瘫采用针灸推拿法治疗,可有效的缓解患儿的病情,使得患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复健康,该治疗法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滞针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方法将3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10例、B组10例和C组10例。A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B组采用电针治疗,C组采用滞针治疗。3组分别在治疗3个疗程(1个疗程15天左右,其间休息3-5天)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估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治疗后愈显率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治疗后愈显率和总有效率与A组和B组比较。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接受强化护理干预对症状缓解时间、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4年4月的53例AMI合并HF患者,遵循随机数表法分组,即:对照组(纳入27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以病情监测、吸氧、调节体位、合理用药等措施为主)、观察组(纳入26例,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包括以科普视频+图文宣传册强化认知干预,培养健康意识且养成良好的自护行为,以正性语言强化心理干预,避免因负性情绪而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度,利用循序渐进地多元化心脏康复措施强化生理干预,改善心肌缺氧缺血情况),评价组间康复相关时间。结果:观察组气喘缓解(4.78±0.51)d、呼吸困难缓解(4.90±0.65)d、CCU治疗时间(3.57±0.45)d、总住院时间(8.14±1.22)d均短于对照组(6.33±0.56)d、(7.43±0.87)d、(4.35±0.47)d、(13.84±1.36)d,P<0.05。结论:对AMI合并HF患者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可以促进症状缓解,缩短CCU治疗及总住院时间,有临床借鉴意义。
简介:摘要:周围性面瘫会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及社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在选穴上以身体阳经循行穴位为主,主要手法有透刺法、滞针法,通过针刺治疗面瘫方法,得气后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可使面部气血运行通畅,驱邪扶正,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越早判读出脑卒中迹象,减少病人在挂号、缴费等流程上的时间损失,越早给予病人治疗,越可以减少病人的后遗症,由于时常存在诊治过程中超时的现状,因此希望透过质量管理的手法获得改善。方法透过统计、分析、图表等手法发现现况问题,并从中解决问题获。成果设定改善值为13.93%,实际比例从原先39.72%降低至18.75%,目标达成率为81.31%,改善幅度为52.79%。大幅度改善诊治过程中超时的情况。结论本研究透过增加显著标志、改善流程、加强医病关系等作法后,可以大幅度的缩短脑卒中患者诊治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运用针灸疗法对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针灸科门诊与住院部进行周围性面瘫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40例为针灸治疗组,另40例为常规针刺对照组。针灸治疗组采用0.3mm×50mm的毫针对患者各穴位进行针灸,得气之后,以每间隔10min平补平泻的手法行针1次,并留针30次,接着对下关、翳风两个穴位同时实施针刺,直至达到局部变红晕为止。常规针刺对照组则使用纯粹的常规针刺治疗方式,选取患侧阳白、攒竹、迎香、四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人中、承浆、风池、太冲、足三里、合谷等各个穴位进行透刺,并在得气后留针30min,坚持1次/d。1个疗程16次,每天针灸1次,在完成1个疗程之后休息1d,持续两个疗程。疗效利用H-B评价系统和Prommnn简易评分法实行分析研究与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1)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4.21%,愈显率85.46%,对照组分别为34.52%、55.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患者症状积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愈显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不仅疗程较短、效果显著,也有效杜绝了相关并发症和副作用的产生和影响,尤其针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提供高治愈率、愈显率等方面效果明显,同时经济、方便的特性也使其易于临床上的更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