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定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观察PCT变化规律并与其它炎症因子相比较,评价PCT对提示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检测30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中几个时期的血液(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4、24、48、72h),并按术后早期是否存在并发症作为分组标准,分别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和PCT的浓度,对其变化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与C反应蛋白比较,降钙素原于体外循环结束后更早、更持续出现于血清中,术后48h可达到峰值,术后72h逐渐下降。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患者术后4h、48h、72h的降钙素原浓度高于术后无并发症患儿(p<0.05)。结论降钙素原较C反应蛋白能更早,并持续地在有早期术后并发症的患儿血液中表达。测定PCT有助于临床监测心脏术后高危患儿病情。
简介:目的总结左主干重度狭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83例左主干狭窄〉70%的患者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7例急诊手术,三支病变62例,两支病变21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5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7例。结果远端吻合口平均(3.34±0.83)个,死亡2例(2.4%)。随访2个月至2年,仅1例心绞痛复发,余者均未出现心绞痛症状。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主干重度狭窄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效果良好。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循环衰竭麻醉术中经静脉注射乌司他丁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150例急性循环衰竭的病人,按照其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即为观察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均为75例病患。A组患者在常规抗休克疗法的基础上,经静脉推注乌司他丁1×105U,溶于2ml生理盐水中;B组患者采用常规抗休克疗法。结果麻醉术中,出现急性循环衰竭时,A组患者恢复时间正常者68例(90.67%),B组为47例(62.67%),A组比B组多28.00%(P〈0.05)。A组无死亡者,B组死亡19例(25.33%),A组死亡率较B组低(P〈0.05)。A组75例经过乌司他丁治疗的患者中及时应用乌司他丁治疗者的效果优于未及时采用乌司他丁者。结论急性循环衰竭麻醉术中注射乌司他丁纠正急性循环衰竭,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短,效果显著,死亡率低,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此次所收治的90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同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8%(88/90),术前动脉狭窄为(73.9±9.6)%,术后残余狭窄为(13.7±4.9)%。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发生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闭塞2例、高灌注1例。随访6~12个月,平均为(10.5±1.0);血管再狭窄15例,占1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发生率为5例,占5.6%。结论临床上,对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近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索大肠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中ALDH1、EpCAM及Ki67mRNA的表达临床价值。方法收集56例健康志愿者和55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从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用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检测外周血样本中ALDH1、EpCAM及Ki67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ALDH1、EpCAM及Ki67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LDH1的表达量与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EpCAM的表达量与TNM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中ALDH1、EpCAM及Ki67mRNA的表达作为一种简便可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为大肠癌患者的分期、预后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简介:目的总结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共完成79例经右腋下直切口的sJ,JL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7.4±3.3)岁,体重6.5-42.0(17.8±8.7)kg。其中房间隔缺损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5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在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右侧第3肋间腋中线与第5肋间腋前线之间,皮肤切VI长度3.5-6.0(4.7±1.3)12111,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单纯房间隔缺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缺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1例因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体外循环时间(63.4±1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6±14-3)min,术后24h胸腔引流40-130(85.3±26.5)ml。68例患者术后未输血。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右腋下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可减少用血量,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椎广。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肺循环阻断可行性及该术式在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单侧肺循环阻断与单纯肺动脉阻断的显微结构变化,另选择30例行单侧肺循环阻断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治疗组,随机选择行单纯肺动脉阻断术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单侧肺循环阻断与单纯肺动脉阻断的显微结构变化类似,两组在炎症反应、组织水肿等方面无差别。比较两组术式临床应用方面:治疗组手术时间、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小于对照组,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无差异。结论单侧肺循环阻断不增加组织损伤,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circulation,CPB)心脏手术中,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及浓度依赖性抗生素预防手术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64例CPB心脏手术中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124例,病人术前24h内预防性使用时间依赖性抗生素;B组140例,病人术前24h内预防性使用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统计术后感染情况,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切口和纵隔感染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分项。结果A组术后感染13例(10.5%),B例27例(19.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比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更适合用于预防CPB心脏手术感染。
简介:目的评估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与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应用TubridgeFD治疗的28例(共28个)颈内动脉囊状宽颈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①28个动脉瘤大小为11.3~44.0mm,平均(21.6±7.1)mm.共置入Tubridge支架33枚,除1枚支架未能完全打开外,其余均成功置入目标位置.②28个动脉瘤中18个动脉瘤内填塞了弹簧圈,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瘤颈残留2例,大部栓塞16例;10个动脉瘤采取单纯FD治疗,置入FD后造影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对比剂充盈方式改变,瘤内对比剂滞留明显,其中7例术后瘤体充盈体积明显减少(5例充盈率减少为0~50%,2例充盈率减少≥50%).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操作相关出血性或缺血性事件.③临床随访过程中(6~30个月,平均19个月),5例患者出现了短暂性的症状加重,13例患者症状缓解,6例改善,4例稳定.④术后25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5~24个月,平均9.9个月),其中18例动脉瘤影像学治愈(72%),6例改善(24%,仅为少量瘤颈残留),1例稳定(4%);支架覆盖的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结论Tubridge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本组资料仅为单中心随访结果,长期疗效仍有待于前瞻性多中心的对照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