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试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目的及实施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能加强双方经济合作关系,迎接区域化的挑战,促进东亚一体化进程,而且有助于提高双方的国际地位,其意义重大.
简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我国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全面经济合作尤其是贸易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条件。对于云南、广西等与东盟国家接壤的沿边省区而言,陆地口岸的通关便利化对于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以及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云南省的实践和经验。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再度兴起,地区冲突和动荡的安全局势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消极影响。作为摆脱安全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抑制成员国间冲突升级、发挥和平效应时会受到不同条件的制约。作者从现实主义的逻辑出发,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为例,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内成员间冲突形势之间的互动,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未能产生和平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通过机会成本机制提高成员国的收益预期,高层互动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在信息沟通和冲突管理方面的作用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平效应的发挥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只有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水平,扩大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和范围,增加多议题之间的联系,强化高层互动机制和制度的独立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的和平效应,尽快走出安全困境。
简介:本文试图估计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通常称为CLMV国家[即“柬老缅越”])在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后由于实施共同有效特惠关税(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CEPT])制度而遭受的税收损失,并建议它们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弥补这些损失。显而易见,除了与众不同的缅甸以外,其余的CLMV国家都肯定会由于实施该制度而损失大量向东盟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的关税收入。然而,所有CLMV国家的政府总收入(税收和非关税收入)却可能会大大增多,尽管共同有效特惠关税的税率降低了。因此,本文认为,尽管这些国家的税收暂时减少了,但它们还是应该继续致力于充分实施共同有效特惠关税制度。
简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美关系下行趋势渐显。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体系结构压力、对外战略、国内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角度提出了诸多解释。然而,现实中中美关系日趋下行的原因却更为复杂。近年来频频发酵的钓鱼岛危机、南海争端以及朝核危机等第三方因素逐渐凸显,对中美关系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为弥补既有解释的不足,作者将尝试从第三方视角构建一个替代性的逆社会化理论框架。这一理论认为,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可以通过冲突化、污名化与互信退化三个微观机制诱发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案例研究表明:日本挑起的钓鱼岛争端不仅诱发了中美关于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冲突,而且加剧了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竞争。菲律宾则借黄岩岛危机,在国际上大肆丑化中国形象,其发起的南海仲裁案使得中美两国相互认知日趋负面。朝鲜近年来频繁进行核试验,更是加剧了中美两国在制裁朝鲜、部署“萨德”系统等问题上的战略互疑。对于第三方的逆社会化效应,中美双方均应高度警惕、精心管控。
简介:1970年,马哈蒂尔出版了,引起广泛而激烈的论争.其实,马来西亚的华人也同样处在困境之中,台湾学者杨建成于1982年出版了题为之专著,从国内政治和种族关系的角度来探讨马国华人的困境与出路.据最新的统计数字,目前居住于马来西亚的华人总数达580多万,占该国总人口的25%左右,为海外华人第二大的聚居国.因此,如何在实证的基础上辅以相关的理论框架来分析马国华人的历史与社会变迁,是学术界主要的关注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