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不同类型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C)水平与其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过氧化物酶法分别测定2020年3月至12月来本院体检的78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HTC组)、85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HTG组)、98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MHL组)和85名血脂正常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的血清RLP-C水平,同时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I(apoA-I)和载脂蛋白-B(apoB)等血脂指标,并分析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与其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水平(0.40±0.2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9±0.0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TG组和MHL组血清RLP-C水平分别为(0.44±0.25)mmol/L、(0.35±0.21)m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HTC组血清RLP-C水平(0.21±0.12)mmol/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低于HTG组(P<0.01)。高脂血症患者RLP-C水平与TG、VLDL-C呈显著正相关(r=0.85、0.65;均P<0.01),与TC、HDL-C、LDL-C、apoA-I、apoB和Lp(a)相关不显著(r=0.28、-0.23、0.20、-0.26、0.24、0.19;均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水平与TG、VLDL-C密切相关,HTG和MHL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水平显著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产妇产后疲乏水平及育儿胜任感的现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8年7—12月选取浙江杭州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的35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在产妇至产科门诊复查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疲乏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中文版育儿胜任感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Parenting Sense of Competence Scale,C-PSOC)进行调查,分析产妇产后疲乏水平与育儿胜任感之间的关系。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为92.6%。结果324名产妇产后FAI总均分为(5.26±1.18)分,C-PSOC总分为(67.78±8.64)分;产妇产后疲乏与育儿胜任感呈负相关(r=-0.286,P<0.05)。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后疲乏中疲乏严重性、疲乏对休息和睡眠的反应可解释育儿胜任感总变异的44.3%。结论产妇育儿胜任感有待提高,产妇产后疲乏水平可以预测育儿胜任感。临床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缓解产妇分娩后疲乏程度,以提高其育儿胜任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尿钙水平Gitelman综合征(GS)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尿钙在GS疾病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2018年来自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NRSC)、在北京协和医院行SLC12A3基因检测诊断为G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尿钙特点,比较不同尿钙水平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氢氯噻嗪试验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测定患者基线和用药后3 h内氯离子排泄分数改变量的最大值(ΔFECl)。结果共有83例GS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低尿钙患者53例(63.86%)。低尿钙组尿钙/肌酐比明显低于非低尿钙组[(0.085±0.058)mmol/mmol比(0.471±0.284)mmol/mmol,t=7.349,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压、血尿电解质水平、代谢性碱中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尿钙组患者乏力(χ2=4.595,P=0.032)及多尿(χ2=5.778,P=0.016)发生比例低于非低尿钙组,两组患者在其他临床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尿钙和非低尿钙组各有16例患者行氢氯噻嗪试验,中位ΔFECl结果分别为0.539%(0.430%,1.283%)和0.829%(0.119%,1.298%),均提示对氢氯噻嗪无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0.000,P=0.956)。结论GS患者中低尿钙比例为63.86%,尿钙水平与疾病临床表型、NCC功能损伤严重程度之间均无明确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144(miRNA-144)在结核病(TB)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找建库至今国内外关于TB患者血清miRNA-144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由2名作者独立检索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仔细阅读全文后进行选取剔除、提取数据,采用软件Stata 12.0和RevMan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TB患者431例(病例组),健康者354例(健康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人群中病例组血清miRNA-144水平较健康组升高(SMD=3.08,95%CI:1.26~4.90,P<0.05)。根据TB的不同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显示,病例组血清miRNA-144水平较健康组升高(SMD=2.26,95%CI:0.62~3.90,P<0.05)。根据人种差异进行分析,黄种人病例组血清miRNA-144水平较健康组升高(SMD=3.46,95%CI:1.34~5.58,P<0.05)。根据不同年龄进行亚组分析,以12岁为分界,≥12岁病例组血清miRNA-144水平较健康组升高(SMD=2.78,95%CI:0.88~4.68,P<0.05)。结论血清miRNA-144水平可能与TB具有一定相关性,尤其在黄种人TB中水平较高。但由于纳入研究中样本量较少,需更多标准化、样本量大、同质性好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病呈快速增多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NTM病的基础、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提高对NTM病的诊断与防治水平,减少其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迫在眉睫,更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儿童左心室肥厚(LVH)的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开展的“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的基线调查,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所小学作为调查点,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对该校1~5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基线调查,共纳入数据完整的1 316名6~11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验和超声检查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血压、左心室结构指标等信息。将研究对象的父母受教育水平分为3组(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及以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亲、母亲以及父/母双方中最高受教育水平与儿童LVH的关系。结果1 316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8.9±1.5)岁,其中男童703名(53.4%)。调整性别、年龄、蔬菜水果摄入、碳酸饮料摄入、体力活动、睡眠时间、视屏时间、超重肥胖和偶测高血压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父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相比,父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儿童的LVH检出率较低(父亲:OR=0.53,95%CI:0.33~0.87;母亲:OR=0.52,95%CI:0.32~0.87;父/母亲:OR=0.54,95%CI:0.32~0.91)。结论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儿童LVH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儿童罹患LVH的风险越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碘水平对Graves甲亢患者甲状腺摄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甲状腺锝显像初诊为Graves甲亢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80例,年龄(40.33±11.85)岁。对所有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尿碘、尿肌酐浓度的测定,依据尿碘水平标准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尿碘水平组(≤100、101~249、≥250 μg/gCr);根据检查前2周患者是否食用海产品情况分为海产品食用组和无海产品食用组。所有患者行SPECT/CT显像,计算甲状腺与颈部软组织的放射性计数(T/C)比值。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t检验;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低、中、高尿碘水平组患者的T/C比值分别为24.18±8.43、20.35±6.94、16.81±4.93,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P=0.006)。低、中尿碘水平组的T/C比值均高于高尿碘水平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5、2.38,P=0.003、0.019),低、中尿碘水平组的T/C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碘水平与T/C比值呈负相关(r=-0.24,P=0.023)。(2)海产品食用组与无海产品食用组尿碘水平的M(P25,P75)分别为229.2(163.06,400.16)、178.97(118.86,245.54)μg/g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7,P=0.004);2组的T/C比值分别为16.65±6.41、21.03±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P=0.003)。结论Graves甲亢患者尿碘水平升高显著抑制其甲状腺摄锝功能,甲状腺锝显像前食用海产品会提高患者的尿碘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31家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护士袋鼠式护理(KMC)的知识水平,为今后开展相关的护士培训及推广KMC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14省市31家三级甲等医院NICU607名护士进行便利取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KMC知识水平问卷,包括KMC基础知识,KMC实施中突发情况的处理,以及KMC中母乳喂养3个维度,共12题。结果NICU护士KMC知识水平得分为(6.52 ± 2.29)分(总分12分)。12道题目回答正确率小于50%的有5题,包括您认为开展KMC最佳时长占10.2%(62/607);在KMC时患儿发生呼吸停止或变得青紫,怎么办占18.8%(114/607);谁来做KMC占42.5%(258/607);患儿体质量不长,我们能做什么占47.3%(287/607);当给患儿做KMC时,如何喂养占47.8%(290/607)。NICU工作年限>10年的护士得分高于其他工作年限的护士;初级职称的护士得分低于中级、副高级职称护士;通过个人习得的护士得分低于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培训护士(F值为9.413、9.862、5.368,均P<0.01)。结论我国NICU护士的KMC知识普遍不足,应加强NICU护士对KMC基本概念的理解,针对护士处理突发状况、评估患儿病情变化的能力,以及早产儿喂养知识,分层开展培训,规范KMC操作,从而提升NICU护士实施KMC的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血清ALT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的49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血清ALT最佳ROC曲线截点为参考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血清ALT与患者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血清ALT ≤ 20.05U/L组患者有201例,血清ALT >20.05U/L组患者有290例。血清ALT与患者的年龄(χ2=11.231,P<0.001)、肿瘤浸润深度(χ2 =23.178,P<0.001)、血清GGT(χ2 =19.190,P<0.001)及血清AST(χ2 =30.771,P<0.001)均有关。血清ALT≤20.05 U/L组和血清ALT >20.05 U/L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5%、51.4%、42.1%和66.2%、27.4%、1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711,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882,95% CI:1.468~2.413,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161,95% CI:1.020~1.322,P=0.024)、淋巴结转移(HR=1.177,95% CI:1.042~1.329,P=0.009)、Hb(HR=0.726,95% CI:0.579~0.909,P=0.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HR=1.275,95% CI:1.002~1.623,P=0.048)及血清ALT(HR=2.191,95% CI:1.754~2.738,P<0.001)均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ALT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出院后患者抗体水平,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抗体的产生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2020年1~3月份湖南省娄底市7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年龄范围(45.53±16.74)岁,中位数年龄47岁[其中男性38例,年龄(44.88±17.09)岁,中位数年龄46岁;女性34例,年龄(46.32±16.52)岁,中位数年龄47岁],其病情严重程度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916,P>0.05),在年龄分布上病情严重程度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5,P<0.05)。通过血清抗体浓度监测反映病例出院后抗体水平,收集以上72例患者出院后的血液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浓度,并应用SPSS25.0进行性别、年龄、病例分型及抗体之间的方差分析、χ²检验等分析。结果7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清标本采集时间距发病时间为(34.89±9.02)天、中位数34天,距出院时间为(14.53±8.35)天、中位数14天,抗体检测结果显示IgM和IgG总抗体阳性率97.22%(70/72),其中IgM阳性率48.61%(35/72),IgG阳性率97.22%(70/72)。出院后1~40天内,72例患者血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体, IgM在1-7天、8-14天、15-21天、22-28天、29天及以上的浓度分别为21.91(7.07~52.84)AU/ml、14.16(6.19~32.88)AU/ml、11.36(6.65~42.15)AU/ml、8.15(3.66~30.12)AU/ml、2.98(0.46~6.37)AU/ml,整体上IgM抗体浓度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8.439, P>0.05)。IgG在1-7天、8-14天、15-21天、22-28天、29天及以上的浓度分别为169.90(92.06~190.91)AU/ml、163.89(91.19~208.02)AU/ml、173.31(95.06~191.28)AU/ml、122.84(103.19~188.34)AU/ml、101.98(43.75~175.30)AU/ml,整体上IgG抗体浓度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232, P>0.05),但有一定的变化趋势。IgM浓度较低,随时间增长而下降较快,并于出院第3周后转阴;同期IgG浓度较高,出院3周内保持较高水平且基本无变化,出院第4周开始下降。其中5例在出院后1~3周内出现“复阳”,“复阳”率为6.94%(5/72例)。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出院后,个体间产生抗体水平差异较大,但抗体变化整体具有一定的规律。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青海省不同地区人群膳食碘摄入量,为科学补碘、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提供依据。方法2018-2019年,依据青海省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区划、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共抽取14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取1个村,每个村抽取20户世居者,采集每户家庭盐样、每个家庭成员24 h尿样,检测盐碘、尿碘;在每个村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采集1份生活饮用水,检测水碘。盐碘检测采用直接滴定法,尿碘、水碘检测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同时,采用3日称量法进行膳食调查,计算日人均膳食碘摄入量(结果以表示)和尿碘中膳食碘占比,比较不同生产方式(农业区和牧业区),不同地理环境(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和青南高原),不同民族(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不同经济水平(< 8 000、8 000 ~、10 000 ~、≥12 000元)人群日人均膳食碘摄入量。结果共调查280个家庭999人,其中男性511人、女性488人。各调查点水碘中位数均< 10 μg/L,均为环境缺碘地区。共采集盐样280份,盐碘中位数为26.0 mg/kg,合格碘盐食用率为100%(280/280)。共检测尿样999份,人群尿碘中位数为192.5 μg/L,处于碘适宜水平。农业区(n = 643)、牧业区(n = 356)人群日人均膳食碘摄入量(28.53、33.44 μ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99,P > 0.05)。河湟谷地(n = 448)、柴达木盆地(n = 125)、祁连山地(n = 157)、青南高原(n = 269)人群日人均膳食碘摄入量(25.38、33.30、32.98、34.79 μ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883,P < 0.05);其中,河湟谷地日人均膳食碘摄入量低于青南高原(P < 0.05)。各民族人群日人均膳食碘摄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647,P < 0.05),撒拉族(n = 68)和藏族(n = 239)较高,分别为37.21和32.21 μg。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8 000、8 000 ~、10 000 ~、≥12 000元人群(n = 194、221、302、282)日人均膳食碘摄入量(38.97、17.01、30.86、33.14 μ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407,P < 0.05)。各类人群尿碘中膳食碘占比范围为5.35% ~ 15.54%。结论青海省人群碘营养适宜,人群膳食碘摄入量与地理环境、民族、经济水平有关。但尿碘中膳食碘占比较低,食用碘盐仍是人群的主要摄碘途径,也是青海省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的主要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治时血脂水平对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29例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人群血脂合适水平与异常分层标准,按初治时血脂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分组,分析不同血脂水平与SCLC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29例SCLC患者中,初治时总胆固醇<5.2 mmol/L 90例(69.8%),≥5.2 mmol/L 39例(30.2%);甘油三酯<1.7 mmol/L 95例(73.6%),≥1.7 mmol/L 34例(26.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 27例(20.9%),≥1.0 mmol/L 102例(79.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 mmol/L 90例(69.8%),≥3.4 mmol/L 39例(30.2%)。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与SCLC患者的体质指数有关(P<0.05)。SCLC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临床分期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与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有关(P<0.05)。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5个月,明显长于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的患者(8.8个月,P=0.024)。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2个月,虽长于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的患者(15.6个月),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SCLC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初治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SCLC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是影响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其水平升高提示疾病进展快,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血清白蛋白(HS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HSA在子痫前期(PE)发病前的预警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PE孕妇369例(其中重度PE者233例)为PE组,同期309例正常孕妇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孕妇均于妊娠11~13周+6(妊娠早期)、妊娠28~32周(妊娠晚期前期)、妊娠35~37周(妊娠晚期后期)检测血清HSA水平,以分析PE孕妇妊娠各期HSA水平的变化,并分析PE临床发病后HSA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1)PE组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前期、妊娠晚期后期的HSA水平分别为[(41.9±3.1)、(34.2±2.7)、(33.7±2.9)g/L],正常对照组为[(40.0±2.2)、(35.4±2.7)、(36.7±3.3)g/L];PE组孕妇妊娠早期的HS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PE组孕妇妊娠晚期前期、妊娠晚期后期的HSA水平分别较正常对照组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PE组孕妇的妊娠期HSA水平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正常对照组则呈"V"形趋势;HSA水平下降的幅度对预警P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为0.742(界值为5.97 g/L,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62.8%),预警重度PE的ROC-AUC为0.756(界值为6.85 g/L,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72.0%)。PE孕妇临床发病后,HSA水平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呈负相关(r=-0.19,P<0.01)。结论妊娠期HSA水平过度下降是发生PE的预警因素;HSA的基础水平越高、妊娠期下降的幅度越大时,孕妇发生PE的风险增加。PE孕妇发病后的HSA水平越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HSA水平过度下降可能是PE的预警因素及PE亚临床阶段实验室变化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对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护理工作量进行调查,根据护理工作量推算护理时数,并分析人力资源现状,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效果。方法运用护理活动评估量表对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ECMO患者每天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评价,分析影响工作量的相关因素。结果ECMO患者每天护理工作量平均分为(76.06 ± 7.23)分,每日护士护理ECMO患者时间为10.31 h,每日需直接参与患者的理想护士人数为2.28人。护理工作量与患者年龄、是否使用肝素和血管活性药物以及预后情况有关(t值为-3.184~7.291,P<0.05或0.01)。结论ECMO患者护理工作量较大,现阶段我院护患比1∶1配置合理,年龄、使用肝素、血管活性药物及预后影响ECMO患者护理工作量水平。
简介:目的:探究加强医院感染防控能力建设对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提升效果。方法:纳入2022年1月-6月期间32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实施常规医院感染管理,纳入2022年7-12月期间32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加强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及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研究组发生感染的情况相较于参照组更低,且研究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度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医院感染防控能力建设对于院内感染管理有显著意义,能够有效地提升感染管理水平,降低患者感染率,提升医护人员手卫生,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医护患协同模式对尿毒症高磷血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尿毒症高磷血症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其分为协同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协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医护患协同护理,两组护理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护理后协同组与对照组的血磷含量都低于护理前(P<0.05),且协同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且协同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期间协同组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16%,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结论:医护患协同模式在尿毒症高磷血症患者中应用能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血磷水平下降,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