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应用非参数逐步判别分析法(NSDA)建立颅内压(ICP)半定量数学模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急性颅高压(ICH)病人采用硬膜外置探头监测ICP,同时连续20min采集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mCO2)和心率(HR)。应用SAS软件,用这4个自变量建立3种ICP(正常至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重度升高)的NSDA半定量预测模型。结果模型对ICP正常至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重度升高阶段的错判率分别为5.20%、6.98%和10.17%,总体错判率为6.40%。结论NSDA模型对ICP的判定准确率较高,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亚低温组(23例)入院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7d,其余治疗同常温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较好的颅内压监测,常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17例,大多数病人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亚低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4例,经短时间使用脱水药后即降低。与常温组比较,早期亚低温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x2=4.083,P=0.0433),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旷=4.098,P=0.0429)。结论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SDAI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是一种较理想的SDAI综合治疗方案。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低密度脂蛋白(LDL)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复发的关系。方法入选发病3天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7例,检测急性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进行评分并分组,并进行6个月至1年随防以记录脑梗死复发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相关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不同严重程度组间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LD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显著正相关(r=0.278,P〈0.001;r=0.386,P〈0.001;r=0.316,P〈0.001);随访期脑梗死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比较显示超敏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反映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复发关系密切。
简介:目的:在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背景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以下简称"理实一体化")教学并探讨其对教育环境的影响,以期能够促进课程整合教学质量的提高。方法:在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背景下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临床场景学习"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师、生两个角度评价课程整合背景下传统教学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育环境。结果: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育环境总体测量评分,师、生得分分别为(3.15±0.13)分、(3.04±0.33)分,处于很好水平,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良好的课程整合大背景下,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师生动员、学生职业情感教育及沟通能力锻炼、师资要求等方面尚须进一步深入。
简介:目的对比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中基于搏动指数(PI)评估颅内压(nICP—PI)和基于舒张期脑血流流速(FVd)评估颅内压(nICP—FVd)两种参数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TCD相关参数(55条记录)。结果把每一条TCD记录作为一个独立事件,nICP—FVd显示了与有创颅内压(ICP)更好的相关性与评估能力:r=0.61,P〈0.05;偏倚为-2.20mmHg,95%预测置信区间(cI)=(-23.1mmHg,18.7mmHg);曲线下面积(AUC)=0.73,P〈0.05。而nICP—PI则与有创ICP无明显相关性:r=0.1,P〉0.05;偏倚为2.10mmHg,95%CI=(-16.0mmHg,20.1mmHg);AUC=0.53,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基于TCD的参数nICP_FVd与参数nICP—PI相比较,前者能更准确地评估患者颅内压变化,具有更为可靠的参考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联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的疗效。方法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3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颅内压增高事件,交替采用160ml3%高渗盐水与150ml20%甘露醇进行降低颅内压治疗;连续监测用药前、用药后30min及1、2、3、4h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及中心静脉压;用药前及用药后1、3h血钠水平及血浆渗透压。结果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均可显著降低颅内压(P<0.01),两者降低颅内压作用持续时间及颅内压降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脑灌注压均明显上升(P<0.01);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20%甘露醇治疗后血钠明显下降(P<0.05),3%高渗盐水治疗后血钠明显上升(P<0.05)。20%甘露醇及3%高渗盐水治疗后血浆渗透压均先上升后下降(P<0.01)。结论3%高渗盐水与20%甘露醇交替使用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
简介: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开颅减压术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颅内压及氧分压的改变。方法17例合并脑肿胀及脑疝症状的颅脑损伤患者接受开颅减压术.选用TCD检测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监测手术前后脑组织氧分压及颅内压的变化。结果术后手术侧及对侧的MCA、ICA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0.01),而其PI值则明显下降(P〈0.01)。术后颅内压明显下降(P〈0.01),P02则明显上升(P〈0.01)。结论开颅减压术能明显增加外伤性肿胀脑组织的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抵抗性,并能明显缓解颅内压增高及脑组织的缺氧。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国内应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病例,分析此手术方式对患者颅内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由两位工作人员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本研究所需的数据,用Stata14.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的有效率差值比(RD)为0.22,其95%置信区间(CI)为0.16~0.28,病死率的相对风险比(RR)为0.48,其95%CI为0.35~0.67。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能够显著性增加治疗有效率和降低术后病死率,有效改善手术治疗的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2q33区段CD28及ICOS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MS)遗传易感性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以来白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的83名确诊MS患者(MS组)和110名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利用PCR-RFLP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检测扩增产物CD28及ICOS基因的多态性。免疫荧光双标记流式细胞学法检测2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表面CD28及ICOS表达水平。结果MS组ICOS-2394位点T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3.7%vs10.9%),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O%vs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问无明显联合效应。ICOS-2394多态位点TT基因型与原发进展型(PP)-MS发病相关,而CT基因型与继发进展型(SP)-MS发病无关。3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MS急性期患病严重程度均无明显相关(P>0.05)。,MS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28及ICOS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南方汉族人群ICOS.2394位点多态性与MS发病相关.其中TT基因型与PP-MS发病相关,而CT基因型与SP-MS发病无关,提示该基因为MS的易感基因。CD28基因多态性与MS患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