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由于电气设备需直接承受动力电压和电流,因此,其对电力系统稳定电压值具有较高的要求,若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电力超出合理范围现象,也即发生过电压现象,便会损坏电气设备的绝缘性,从而损坏电气设备或导致其无法正常稳定运行,基于此,就需要设备管理人员积极探索电气设备过电压保护措施。

  • 标签: 电气一次设备 过电压 保护措施
  • 简介:摘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电力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水电站作为我国重要的电力来源,其具有显著的可持续、环保和高效等特点。而在水电站的日常运转过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性能又对水电站的生产和供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水电站电气设备检修过程中相关质量的控制和安全管理展开了探讨,提高水电站电气设备检修施工质量和安全管控水平。

  • 标签: 水电站 电气一次设备 检修施工质量
  • 简介:摘要:对于整个电网的运行,变电站作为个关键环节,承担着电力的输送和输送,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注意变电站的建设。由于变电站建设工作的特殊性,其中涉及到很多电气设备的安装工作,这就对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及其施工质量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凸显了施工活动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要最大限度的保证电气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及电气设备的使用可靠性,发挥变电站在电网中的最大化价值。

  • 标签:         变电站 电气一次设备 安装施工 安全问题
  • 简介:摘 要:本文通过对城轨类电机转轴在精磨外圆工序时,转轴外圆表面出现的横向发纹进行研究,通过仔细分析转轴及砂轮材质、磨削参数、工艺安排等,找出外圆产生横向发纹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关的解决措施,最终消除横向发纹的产生,继而提高该类型电机转轴的外圆表面粗糙度,降低转轴制造成本,提高转轴性交验合格率。

  • 标签: 横向发纹 表面粗糙度 工艺改进
  • 简介:摘要:电力工程中的变电站是连接发电厂与用电区域的重要环节,变电站的设备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变压器等,这些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变电站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标签: 电力工程 变电站 一次设备 安装 调试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8月广西地区东风波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并基于多种物理量分析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的动力、热力特征。结果表明,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高层强辐散、低层强辐合的散度场垂直结构,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积聚,以及中低层暖湿的大气状态是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西移加强,并造成相应区域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另外,利用重新定义的热力螺旋度物理量,分析其高值区与强降水落区在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和致性。因此,热力螺旋度的分布与演变情况对于暴雨预报和研究具有定的指示意义。

  • 标签: 暴雨 东风波 热力螺旋度 诊断分析
  • 简介:IPCC第h评估报告(AR5)第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l世纪宋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往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1880年以来的人为CO: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征2℃以内(相对于1861-1880年)。

  • 标签: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 IPCCAR5 WGI
  • 简介: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及其向中尺度对流涡旋(MCV)转化过程中的动热力结构特征演变和发展机理,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FY-2E及TRMM卫星资料,对2013年7月22—23日青藏高原上的MCC转化MCV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发生的环境背景,以及过程中的涡度、温度和能量收支演变等进行诊断。结果表明:低层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的转换,以及垂直方向上正涡度的输送,形成了垂直方向上有利于对流涡旋发展的正反气旋性环流配置。转化过程中大气中上部温度正异常主要来自于可分辨的凝结,温度升高使得高层等压面抬升;下方冷却异常主要来自于蒸发作用和垂直运动,低层温度降低引起等压面收缩下降,这样的配置有利于涡旋发展、对流上升运动加强以及降水发生。对流活动释放的潜热能是转化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来源,高空急流入口区直接热力环流引发的有效位能向动能转化,也为MCC向MCV转化提供了能量。

  • 标签: 青藏高原 MCC MCV 动热力结构
  • 简介:利用石河子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3日下午发生在石河子垦区南部山脉与平原交界区151团的冰雹等强对流风暴的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强对流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强风暴前进方向的右侧出现钩状回波,西北侧呈现出"V"型缺口;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弱回波区左侧的回波墙,最大回波强度超过65dBz,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超过70kg/m^2;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中气旋。该超级单体的移动方向在盛行风向的右侧约30,°属于右移风暴。

  • 标签: 冰雹 钩状回波 “V”型缺口 中气旋 多普勒雷达回波
  • 简介:1995年4月17日进行飞机人工增雨期间,利用安装在安—26飞机上的PMS粒子测量系统的FSSP探头(量程3),探测到晴空大气的垂直分布微物理资料。本文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东部晴空大气气溶胶粒子特征,分析表明:(1)高原东部春季近地层(600m)处气溶胶粒子浓度为1.25×10^6个/m~3,平均直径为2.73μm,与Landsberg获取的资料(10^10个/m~3)相比较有量级上的显著差别。对应于2800m(相对高度)处,气溶胶粒子的最大浓度为2.32×10^6个/m~3,与之根据气球升空测得的相应高度的核分布(10^8个/m~3)相比,还是存在量级的差别。春季高原大气凝结核的偏少,有可能影响降水的发生和降水量的大小,因而有利于实施人工播撒凝结核(冰核),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2)春季大气凝结核垂直高度上的平均直径为1.26μm,直径在0.75μm至2.79μm之间变化。(3)其中垂直高度上大核(0.1至1μm)的平均浓度为2.22×10^5个/m~3,平均直径为0.78μm;巨核(>1.0μm)的平均浓度为7.69×10^5个/m~3,平均直径为1.93μm。(4)大气逆温层对气溶胶粒子浓度有影响作用,表现在逆温层下部粒子浓度明显减少,与其上部比较,从2.32×10^6个/m~3减少到4.17×10^5个/m~3。

  • 标签: 高原 大气 气溶胶 特征
  • 简介:【摘要】随着首都建设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城区部分道路随着交通量不断增长,导致路面病害较为严重,路面病害以线裂、车辙及修补不良为主,灯控路口范围车辙较为严重,局部存在碎裂及修补类病害,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对道路实施中修工程,施工过程中提高道路中修工程沥青路面修复施工质量可以有效提高修复效率。

  • 标签: 沥青路面修复质量问题调查 原因分析质量控制
  • 简介:应用常规和自动加密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4月29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物理量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是冷锋后大风引发的沙尘暴;沙尘暴发生在强气压梯度区;地面气象要素对冷锋过境及沙尘暴爆发有强烈反应,可以在沙尘暴预报中作为个参考依据;沙尘暴爆发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明显的上升运动;锋生函数和螺旋度对沙尘暴爆发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标签: 沙尘暴 物理量 冷锋 诊断分析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3年5月26—28日西南地区江淮气旋北上入海减弱的过程进行了动力及热力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较强暖平流与青藏高压东北部冷空气促使江淮气旋发展北上,气旋入海后受下游日本海高压阻挡移动缓慢,高空槽与气旋由后倾结构变为前倾结构,槽后负涡度平流和负温度平流是气旋入海后减弱的主要原因。由于气旋移动缓慢,长时间向岸风配合天文高潮位引发了渤海风暴潮。对流层中低层的正温度平流和正涡度平流为江淮气旋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及热力条件,湿位涡可较好的体现江淮气旋在发展过程中绝对涡度和大气稳定度的作用。非绝热加热作用出现在江淮气旋发展和消亡的整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气旋的偏东象限,其对气旋的发展和维持具有定的贡献。高空急流辐合和引导气流减弱是江淮气旋入海后减弱并缓慢移动的另个原因。

  • 标签: 江淮气旋 湿位涡 温度平流 涡度平流 风暴潮
  • 简介:利用NCEP/NCARTXT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8月30日发生在秦岭南麓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3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500hPa西风槽,00hPa、850hPa低涡切变和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是暴雨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2)秦巴山区起伏地形,使陕南降水增多,关中降水减少;而地形起伏大小,会影响关中地区降水落区,地形起伏越大,关中地区降水落区越偏南;若去掉秦巴山区地形起伏,陕南降水落区和强度均减小,雨带北移.(3)秦巴山区对偏南气流的阻挡,使秦岭上空形成风速梯度大值区,造成风速和水汽的辐合,激发上升运动,产生强降水;当秦巴山区地形高度按比例降低,或去掉秦巴山区地形起伏时,均造成秦岭上空风速梯度减小,水汽辐合减弱,雨强减小.(4)秦巴山区地形对秦岭地区降水有增幅作用,地形高度和降水强度呈正相关,地形越低,层结不稳定条件越差,能量越弱,上升运动越小,雨强就越小.

  • 标签: 秦岭南麓暴雨 秦巴山区地形 水汽辐合 层结不稳定 雨强
  • 简介:利用NCEP分辨率1°×1°的再分析、常规气象观测和FY-2E红外云图资料,对2013年11月24—25日引发黄渤海大风的入海气旋发生与发展的动力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黄渤海大风天气过程是在中高纬不稳定小槽东移加深发展及东亚大槽重建中发生的。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在气旋初始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在气旋爆发性发展阶段,低层温度平流显著加强,冷锋锋区的斜压性增大;高层正位涡中心向对流层中下层延伸,与低层位涡大值区上下相接。黄渤海大风区上空有较强的超低空非地转气流,Q矢量的强辐合和辐散区集中在气旋的周围。高空急流出口的北侧辐散区叠加在低空急流的气旋性辐合区,这种高低空急流耦合结构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动力原因。气压梯度和变压梯度是造成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动量下传对此次黄渤海大风有定的贡献。

  • 标签: 爆发性气旋 诊断分析 涡度平流 温度平流 斜压性
  • 简介:利用Micaps系统的高空与地面实况资料,对2011年2月26日锡林郭勒盟自西向东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雪过程属非典型的北槽南涡型结构,锡林郭勒盟处于华北脊控制之中,脊后有西南涡与蒙古的冷槽结合东移,造成锡林郭勒盟区域性的大雪天气过程。

  • 标签: 大雪 北槽南涡 天气分析
  • 简介:选取2004年8月27-29日发生在辽宁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个例,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并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确立了辽宁区域性暴雨模式,并揭示了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基本径向速度等产品在短时强对流性天气预报中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雷达回波 暴雨过程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般常用的机械系统、设备或装置都是长期运行、反复使用的,本文称之为“常规机械”。而在某些特殊场合中,有类机械只使用后就被放弃不用, 这类机械被称为“性机械”。性机械中的机械零件可以笼统地称为“性机械零件”。性机械零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与常规机械零件设计方法应当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目前并未对性机械零件与常规机械零件给予明确的区分,所以性机械零件的设计仍然沿用常规机械零件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这就导致将常规机械设计准则中用于性机械零件设计时,不可避免的出现设计结果冗余,造成整体设计指标下降,有时甚至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虽然采用试验样机法在定程度上能够完成性机械的研制,但是该方法的研制周期较长、效率较低、成本过高,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研制任务要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性机械零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便为性机械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 标签: 棘轮效应 金属疲劳 一次性机械零件
  • 简介:利用MICAPS3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对2012年7月27-29日锡林郭勒盟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冷性低槽、高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再配合地面倒槽共同作用,产生了暴雨天气.

  • 标签: 暴雨 倒槽 急流 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