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引流入左心房的外科治疗,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我院近3年先天性心脏病中11例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引流入左心房的病人,其中单心房2例,心内膜垫缺损1例,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症2例,心内膜垫缺损并右室双出口1例,心内膜垫缺损并单心室2例,大动脉异位并单心室3例,合并单心室的患儿均有肺动脉瓣狭窄;均在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或/和双源CT检查确诊,均在外科矫治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同时处理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的回流异常。结果11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无手术死亡,随访3--15月,随访期间情况良好。结论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引流入左心房在术中应予以处理,左右上腔静脉间无交通时应设法将PLSVC血液设法引流至右心房或肺动脉。
简介:目的探讨抗辐灵对微波辐射致大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00只二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辐射对照组(R)、抗辐灵1g/(kg/d)组(S)、2g/(kg/d)组(M)及4g/(kg/d)组(L)。抗辐灵药物组每日1次灌胃给予抗辐灵溶液,连续给药14d,给药后7d采用30mW/cm2微波辐射大鼠1次,辐射时间为10min。于给药7d(辐射后6h)、停药后6h(辐射后7d)、停药后7d(辐射后14d)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给药7d(辐射后6h),R组血清中AST明显升高(P〈0.05),心肌细胞轻度水肿;与R组相比,S、M及L组大鼠血清中LDH和AST活性、心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均未见明显差异。(2)停药后6h(辐射后7d),R组大鼠血清中LDH和AST均明显升高(P〈0.05),心肌纤维呈波浪状排列,线粒体肿胀,形态异常,血管内皮细胞胞饮小泡增加;S组上述指标与R组相似;M与L组大鼠血清中LDH和AST活性与R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线粒体结构清晰,血管内皮细胞胞饮小泡明显减少。结论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心肌酶异常和组织结构损伤;抗辐灵对微波辐射致大鼠心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g/(kg/d)抗辐灵可能为防治微波辐射致大鼠心脏损伤的有效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治疗效果特点与治疗经验,为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随机选择的我院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患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治疗1个月后,治疗效果较为满意,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显效43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3%,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住院天数4~32天。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其本为心肾阳虚,其标为痰饮停蓄,肺气壅塞,辨证施治有一定难度。治疗时应当灵活掌握,既要全面考虑,标本兼顾,又要重点突出,分清主次。既要治疗痰浊水饮瘀阻之标,更要兼顾心、肺、脾、肾诸脏阳气亏虚之本,切实做到急则治其标,不失其本,缓则治其本,兼顾其标。
简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yhypertension,PAH)是指静息状态下心导管测量平均肺动脉压力(meanpulmonaryarteryhypertension,mPAP)≥25mmHg,同时伴有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capillarywedgepressure,PCWP)<15mmHg,跨肺压(transpulmonarygradient,TPG)>12mmHg。文献报道5%~10%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PAH,而4%的患者会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即肺动脉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动脉压力[1-3]。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重度PAH的患者,肺动脉压力的高低不能完全反映肺血管的病变程度,因此,临床上难以客观评价肺血管的病变程度并预测术后PAH是否可逆[4]。在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这部分患者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基于患者心脏超声和(或)心导管资料的内外科医师的讨论结果,因此各个中心对先天性心脏病重度PAH患者手术指征的评估标准存在争议[5]。本文综述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临床评估肺动脉高压的手段、手术争议、治疗后手术、血浆标记物等几个方面阐述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指征的确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体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低体重患儿60例,常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体外循环,根据需要维持全身深、中、浅低温;主动脉开放后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结果本组CPB转流时间38~110分钟,平均时间80.35±30.48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27~89分钟,平均时间51.68±22.45分钟,心脏复苏后,无低水肿、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有3例患儿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呼吸机辅助和雾化吸入等措施处理后,均有明显缓释。30例患儿痊愈出院。讨论患儿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特点,并非是成人的缩影,行术前麻醉时要特殊对待,根据不同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分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对582名孕妇进行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明确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40例,胎儿在出生半年后行超声复查。结果40例中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7例,其中单心室11例,房室间隔缺损2例,右室双出口5例,永存动脉2例,法洛四联症或者五联症3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1例,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4例,40例中35例引产。结论临床上胎儿血管畸形主要是以多种畸形和复杂并存,本组胎儿先天病检出率为6.87%,其中复杂性先天心脏病占67.50%。根据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确定胎儿在出生后是否能进行手术及预后进行综合性评估,分为可根治型、姑息可治型和无法治疗型,临床上引进这一新的理念对于孕妇和家庭在产前作出合理的选择提供依据。
简介:目的以右心室造影为对照,使用超声心动图常规的四腔心切面和全新的右心室全显示切面定量评价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RVEF),探讨右心室全显示切面在右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通过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选择伴有右心室形态或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6~67岁)为研究对象。除对人选患者行常规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外,还使用四腔心切面和右心室全显示切面测量RVEF。在心导管实验室使用右心室造影测量RVEF。将四腔心和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右心室造影RVEF行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其余右心功能指标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采用Bland—Ahman法评价右心室全显示切面与右心室造影的一致性。结果3种方法测得的RVEF分别为右心室全显示切面48.O%±11.3%、四腔心切面49.5%±13.1%、右心室造影48.7%±12.1%。3种方法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7,P=0.723)。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右心室造影RVEF呈高度相关(r=0.908,P〈0.001),四腔心切面RVEF与右心室造影RVEF呈中度相关(r=0.659,P=0.001)。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肺动脉收缩压及主肺动脉宽度负相关(P〈0.05),与右心室每搏输出量正相关(P〈0.05),与其他右心功能评价指标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与常规的四腔心测量方法相比。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全显示切面测量的RVEF与右心室造影的相关性更好,可能是一种准确和可靠的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应用介入治疗的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室间隔缺损VSD5例,房间隔缺损ASD13例。结果26例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封堵成功25例,成功率为(96.15%)。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缺损小于3mm,终止介入治疗。,术后随访2月-4年,无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我院2006年12月至2012年5月施行的258例行封堵术的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260例患儿中,房间隔缺损(ASD)102例,室间隔缺损(VSD)8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7例,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其中封堵器脱落1例,经外科手术后出院,4例因缺口大封堵未成功,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溶血2例,术肢皮下血肿1例,经术后积极对症处理,患儿痊愈出院。其余252例均成功,无并发症。结论经皮介入封堵术对一些常见先心病可达到根治效果1,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密切的观察和细致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