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神秘的东北历史与文化》一书,是东北史领域内难得的佳作。该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梳理了东北地区流域的历史与文化。该书作者王禹浪教授以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为视野,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流域文明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综合研究。王禹浪教授把对东北历史与文化的认识自喻为"走读东北"是十分恰当的,他的研究方式打破了传统史学所使用的中原历史的编年,而是以流域为经纬"以物叙史"的方法。全书体例严谨,语言生动,观点新颖,令人耳目一新,且启发深远。书中对东北地区的文明形态以及东北古代民族所创立的"五大流域文明及五大帝国王朝",为其原创性的学术观点。
简介:2015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时间节点,一部气势恢弘、场面壮观的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隆重献映。该剧以教科书式的历史高度和纵览全局的叙事维度,为我们全景展现了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长达14年的光辉历程。该剧历史人物众多、战争局势复杂、时间跨度较长,地域纵横东北三省,表现的大小战役数十起,是一部具有史诗质感和家国情怀的力作。驾驭如此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文章。第一,创作者要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形势能够深入、透彻地分析和把握。第二,创作者要对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大地怀着深厚的情感和敬畏。针对东北的山川河岳、民风民俗要有深入的田野调查,并且能将地域文化顺畅地植入故事情节。
简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全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多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冷涡与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夏季(6~8月)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I)。结果表明:NECVI能够较好表征东北低涡的气候效应;夏季东北冷涡强度与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东北冷涡强年,降水偏多,前期2月北半球环状模(NAW)偏弱;东北冷涡偏弱年,降水偏少,前期2月NAM偏强。此外,夏季东北冷涡与前期的中国近海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前期NAM和中国近海海温的异常可以作为夏季东北冷涡异常的一个前兆信号,进而为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本文概述了斯洛文尼亚北部区域Macesnik滑坡的发育历史及其防治措施。1989年,Macesnik滑坡诱发于Sol’cava村的上部区域,随后滑坡体体积不断扩大。2005年,Macesnik滑坡己对多处民房和农场以及panoramic公路造成了严重威胁,滑坡体到Savinja河和Solcava村的距离仅为1000米。该滑坡体长约2500米,宽100多米,总体积200多万立方米。滑坡体深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平均深度10~15米,坡脚区域由于被露出地面岩石阻挡,其深度达到30米。不稳定的滑坡块体由含水的强风化石炭纪物质组成。目前的活动滑坡处于宽350米、厚50米和总体积约为800~1000万立方米的古滑坡范m内。自2000年起,利用36个钻孔对Macesnik滑坡进行了勘查,其中,有28个钻孔安装了可用作压力计的测斜管:利用20个横剖面对表面位移进行大地测量监测,开展这些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滑坡的成因和机理。所以,应该合理地规划滑坡防治工程,减缓滑坡运动,降低滑坡运动造成的危害。由于滑坡运动强烈(最大速度50厘米/天,平均速度25厘米/天),所以,制定滑坡防治工程方案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2001年以后,在防治工程的第一阶段,幕本上完成了滑坡周边区域的地表排水工程(如地表排水明渠),并定期维护。在防治工程的最后阶段,制定了计划,建立了把地下排水工程(如深排水沟)和抑制工程(如混凝土垂直竖井)相结合的方案,混凝土竖井起排泄滑坡积水的深水井的作用和阻止滑动面向表面滑动的销钉作用。根据滑坡体的长度及其纵向几何形状,可以把Macesnik滑坡分成若干段,并且应该按次序实施滑坡的逐步防治工程。2003年秋季,在Macesnik滑坡最上部800米长的区域开凿了3个平行的排水深渠(长250米,深8~12米),有效地证明了上述方法。由于2004年滑坡运动速度减缓,便�
简介:[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边缘学科的融合和创新速度特快。科技创新速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在未来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当今欧美的科技创新比中国快。解放我们的科技教育势在必行。只有解放学生手和脑,才能培养出未来各行各业的创新者。科技教育的创新可以帮助小孩子打开思维,构建全新的知识,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我们的科技教育还停留在书本上,学的还是很陈旧的科技知识和原理,不能与时俱进。尤其是我们处在落后的地方,科技教育底子薄,老百姓的科技素养不高,常常会影响他们的孩子。科技教育必须根据本地实际出发,让学生很快掌握很多技能。
简介:摘要:为了丰富奎屯市开干齐乡特色小浆果种类,促进庭院经济的发展,从东北引进黑加仑、蓝锭果、树莓、灯笼果、钙果等特色小浆果引种并在奎屯市开干齐乡进行适应性栽培,通过栽培试验筛选适合奎屯种植的新品种,在农户推广应用,增加农民收入。
简介:本文通过爬梳墓志材料,结合历史文献,对唐后期河北道北部地区屯田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与唐前期相比,后期本区军镇的生产性质明显加强,出现生产与防御并重的局面.除军镇屯田外,本区还存在以民户为劳动者的非军镇屯田--民屯,但以军屯为主.后期本区屯田的地理分布,北边一线西起文德县的雄武军,中经妫、檀、蓟诸州,东至平、营二州,南至涿州.在此区域内,屯田分布的特点是,妫、檀、蓟、平、营诸州屯田生产明显高于民间耕地水平,幽、涿二州民间农业生产高于屯田.这种地域分布特征的形成有其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后期幽州节度使的士兵主要来源于本管州县,军镇屯田的劳动者为来自军镇附近的土兵.土兵长期屯田防守,在屯田之所有了田地住宅,世代定居下来.部分屯田土地转变为土兵的私有土地,军镇屯田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
简介:海岸阶地的形成通常是海准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准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而且小规模的海阶变动,时常与地震活动伴生,因此,研究海阶更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型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本研究以淡水河以南至大安溪以北之海阶作为研究范围,发现台湾西北部位于观音山北部沿海、新竹山子顶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等4个地区,都有零星的海阶分布.经过阶地分布、地形特征与阶序对比,并利用世界海阶对比基图求出该地区的地壳隆升率与海阶可能形成的年代,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台湾西北部海岸地区的海阶大致上可划分为高位及低位2群阶:也,高位海阶分布的高度在15~275m之间,阶面覆盖着红壤层,为晚更新世时所造成;低位海阶分布的范围与高度较小,在海滩与高位阶地末端阶崖之间,沿着海岸成带状分布,阶面无红壤掩覆,海拔大多在10m以下.低位海阶构成的物质多以砾石及砂为主,属全新世海阶,即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近1万年以来全球高海水位时期所形成.利用海阶对比基图与已有的定年数据,辅以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特征比较,获得各段阶地之平均隆升率,观音山北部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3个地区,经过比对,分别是2.1mm/a、2.2mm/a、2.15mm/a,数值相近,显示该区之地盘隆升率及海准面变动状况大致相同;仅新竹山子顶沿海地盘隆升率较小,为1.4mm/a.此表示,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准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