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新生儿乙肝免疫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抽样调查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我市新生儿500例(其中男263例,女2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0例新生儿中共有2例HBsAg呈阳性,阳性率为0.40%;471例新生儿HBsAb呈阳性,阳转率为94.20%。不同性别新生儿HBsAb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成长至2周岁时anti-HBs阳性率为91.60%,成长至3周岁时anti-HBs阳性率为83.80%,两者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显著,乙肝疫苗接种能够实现较高的HBsAb阳转率,应提高及时接种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乙肝疫苗纳入基础免疫前后抗体水平。了解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为我国乙肝防治示范区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周岁内完成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4-9岁儿童1000例,采集静脉血,检测所有儿童血清抗-HBs。结果武威市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11%,抗-HBs阳性率为49.19%。各个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73,P<0.001),且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Z=-5.10,P<0.001);此外,城市儿童抗-HBs阳性率高于农村儿童(x2=10.01,P=0.002)。结论学龄前儿童抗-HBs阳性率较低,抗体阳性率水平下降快。因此,提高免疫剂量,加强农村边远地区学龄前儿童抗体水平监测和疫苗补种工作,对于控制当地乙肝疫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童乙肝疫苗再免疫失败的危险因素,为后续干预措施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以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儿童为初步研究对象,以其中筛查出无乙肝表面抗体或者弱抗体并进行乙肝疫苗补种的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类儿童接受乙肝疫苗再免疫的具体效果,并分析其中免疫失败儿童的危险因素。结果初步研究结果中完成全程接种且临床资料齐全者1887例,最后结果为免疫应答者1598例、成功率84.7%;免疫失败者289例,失败率15.3%。将再免疫失败儿童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法,儿童肥胖、接种过程中变态反应疾病史、接种过程中感染性疾病史、乙肝家族史是导致再免疫儿童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肥胖、接种过程中变态反应疾病史以及感染性疾病史、乙肝家族史是儿童乙肝疫苗再免疫中的危险因素,医院应该指导儿童家属做好控制体重、变态反应、感染性疾病以及乙肝家庭交叉感染的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丁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178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的人群进行检测,并应用拉米夫丁对其中33例病人治疗6月,观察其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HBV-DNA、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结果1178例共检出65例携带乙肝病毒者,总体阳性率5.52%;男22例,女43例。肝功能异常率43.08%。拉米夫丁应用1月HBV-DNA转阴率96.97%,应用6月可改善治疗组的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结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拉米夫丁可以迅速降低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V-DNA的滴度,改善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汇龙镇流动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17年1月对汇龙镇800名1~14岁流动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800名流动儿童中,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62.75%(502/800),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41.38%(331/800),全程及时接种率为35.75%(286/800)。其中城镇户口儿童的首针及时接种率与全程及时接种率均明显高于农村户口儿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汇龙镇流动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尤其是首针及时接种率与全程及时接种率,应当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流动儿童得到乙肝疫苗接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