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拇指指缺损是常见的手外科损伤,常用修复,如示指背动脉岛状、中环指指动脉岛状、带蒂及游离趾等,但各种皮均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笔者应用吻合神经的拇指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修复了拇指指缺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拇指指腹缺损 吻合神经 背侧 指动脉岛状皮瓣 筋膜蒂
  • 简介:  手指末节指缺损是临床常见的手外伤,修复缺损的方法较多.我科自2002年10月~2005年9月,采用患指侧方带神经血管束逆行岛状修复末节指缺损5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标签: 修复末节 岛状 带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改良带蒂展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扩大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3年6月,收治5例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35~69岁,平均49岁。病程2~10年。足跟原发肿瘤范围为3cm×2cm~5cm×4cm,3例伴破溃。4例肿瘤扩大切除后缺损范围为6cm×6cm~8cm×6cm,1例因伴卫星灶缺损达13cm×12cm;采用大小为6cm×6cm~11cm×9cm改良带蒂展移位修复缺损,不足部分取中厚片修复。供区采用腹股沟中厚片修复。结果术后及供受区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2例腹股沟切口发生淋巴漏,经换药和清创术后愈合。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足跟部皮肤无破裂和磨损,外形丰满、弹性良好,痛、温觉和耐磨性能良好。足踝伸屈功能正常,恢复负重功能,无肿瘤生长。足部切取处凹陷明显,第1、2、3趾底感觉减退、麻木。结论改良带蒂展修复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缺损可获得丰满、耐磨和弹性好的外观。

  • 标签: 改良带蒂展肌肌皮瓣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恶性黑色素瘤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经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对比检测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研究经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在腹股沟嵌顿疝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60例腹股沟嵌顿疝分为两组,对照组该组30例患者使用普通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该组30例患者使用经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治疗。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手术时减少、术中出血量低、平均住院日短,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术中使用经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经腹直肌后入路腹股沟探查术 腹股沟嵌顿疝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改良旁切口入路前路钢板固定治疗骶骨骨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男3具,女2具),采用改良旁切口入路对同一尸体骨盆一侧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的解剖结构。另一侧骨盆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骶骨前方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观察入路能显露的解剖范围及腰骶干神经、髂血管所在位置及走行,测量、记录相关解剖数据。结果①显露范围:向内侧可显露至S1椎体对侧缘,切口向头侧延伸可显露L5椎体,向真骨盆内可显露至S1孔,外侧显露同传统旁入路。②采用改良旁切口入路可直视下对腰骶丛神经(L4至S1)探查和减压(包括S1孔扩大成形术),解除来自前方卡压骨折块、骨折断端及增生骨痂对神经的压迫。③L5、S1前方存在一安全手术操作区,可将钢板安全地固定于S1椎体上。④从骨膜下将腰骶干神经提起,距骶骨翼的最大距离平均1.4 cm(1.2~1.5 cm),可安全地将钢板从骨膜下放置至S1椎体上固定骨折。结论改良旁切口入路对于骶前区腰骶丛神经(L4至S1)探查、减压具有显著的视野及操作优势,其方法安全、有效,是行腰骶神经探查减压的可行入路。同时,可以对骶骨骨折的移位进行直视下复位,将钢板固定于S1椎体,沿骶骨翼跨骶髂关节至髂骨,拓宽了骶前钢板向内固定的安全范围。

  • 标签: 腹直肌 解剖学,局部 骶骨 前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与使用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在产后分离修复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9.3月 -2020.3月内收治的 300例 产后满42天分离 >2cm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150例 ,单纯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观察组(150例,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按摩中使用纯植物按摩油))。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具有一定效果,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单纯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总有效率,( 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分离在康复护理中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能有效的促进产后分离修复,缩短治疗周期,提高产妇满意度,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较好临床效果,所以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手法按摩 腹直肌分离 产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离治疗采取仿生物电刺激联合产后瑜伽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6-2020.6月在我院确诊的80例产后分离产妇,通过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将仿生物电刺激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产后瑜伽。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围和分离距离。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围和分离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护理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后分离产妇采取仿生物电刺激联合产后瑜伽效果理想,能够有效缩短分离距离,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产后腹直肌分离 仿生物电刺激 产后瑜伽
  • 简介:摘要:分离是孕妇产后非常常见的问题,分离会改变产妇的体态,盆底的功能受损等,对产妇之后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产后分离患者强化核心肌群的呼吸康复训练展开研究。

  • 标签: 产后腹直肌分离 强化核心肌群 呼吸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探析分离与盆底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7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均确诊生产后出现分离和盆底功能障碍症状,选取同一时间段在我院妇产科分娩,并且产后正常的7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提肛功能、提肛裂孔面积以及脐上方3cm、脐部以及脐下3cm的间距,比较两组产妇的不同位置的间距及提肛裂孔面积。结果 结果见,两组产妇脐上3cm、脐下3cm的间距差异不大(P>0.05),但脐位置的间距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间距明显更大(P<0.05);观察组产妇的提肛裂孔面积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离、提肛裂孔面积与盆腔功能变化具有相关性,应注重对间距的检查,并及时于最佳时机选择干预,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问题发生率。

  • 标签: 高频超声 腹直肌分离 盆底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徒手联合直肠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排便功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康复医学科2017.5~2018.5.期间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直肠功能训练,观察组行徒手功能训练联合直肠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排便困难评分及每分钟肠蠕动次数。结果:对照组患者排便困难评分及每分钟肠蠕动次数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采用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徒手联合直肠功能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排便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徒手腹直肌训练 直肠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 排便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联合分离电刺激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产后恢复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和盆底康复联合分离电刺激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疗效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康复联合分离电刺激可以有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 标签: 盆底康复 腹直肌分离 电刺激 产后 压力性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方案对分离(diastasis rectus abdominis,DRA)患者发挥的正面临床效用。方法:以我科90例D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1:1随机分组原则划分至A组(45例,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进行治疗)及B组(45例,于前者基础上配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方案),并对比治疗相关指标差异,评估治疗有效性。结果:经治疗发现,B组患者围缩小幅度更为明显,治疗总有效率及疼痛评估结果也相对优异(P<0.05)。结论:在为DRA患者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期间,配合中医推拿,更利于缩小腹围,改善整体预后,这同样也是中西医结合优势性的重要体现。

  • 标签: 腹直肌分离(DRA)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中医推拿手法 治疗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腓骨修复上颌骨前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采用腓骨修复的上颌骨前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利用患者术前CT数据通过Mimics 23.0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手术,完成病灶截骨导板、腓骨塑形导板和腓骨复位导板等手术导板及手术方案的设计,并通过Accunavi-A导航系统设计导航配准点,然后3D打印出上述手术导板。术中在手术导板及导航技术辅助下切取腓骨修复上颌骨前部病灶切除后的缺损。术后对面部外观及功能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33~56岁。其中5例上颌前部牙龈癌,4例上颌骨前部成釉细胞瘤,1例上颌软骨肉瘤,1例上颌前部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1例上颌骨前部牙源性黏液瘤。病灶切除后的缺损范围为5 cm×4 cm~6 cm×5 cm。12例患者病灶截骨导板与腓骨塑形导板设计准确,术中腓骨复位导板就位成功,导航精确、无移位,移植的腓骨位置与正常上颌骨位置相符,修复所用腓骨长度为8~10 cm,大小为5 cm×4 cm~6 cm×5 cm,所有腓骨均存活。术后随访1~72个月,平均24.5个月,患者发音清晰,进食时无口鼻腔反流现象,面部外形良好。12例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未复发。结论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应用腓骨修复上颌骨前部缺损是一种较为精确、可行的方法,口鼻腔封闭和语言功能均得到较好的维护,同时也获得了较为满意的面部外形。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三维 打印,三维 外科,口腔 上颌骨 口腔肿瘤 腓骨 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式交叉游离背阔在外伤后胫骨裸露并骨感染,而局部无可选用转移覆盖,受区无可供血管缝接情况下的应用。方法设计游离背阔血管与健侧胫后血管形成桥式吻合移植修复伤肢软组织缺损。结果采用该方法治疗6例病人全部成活,创面修复,随访2~4年,伤肢功能良好。结论应用桥式吻合血管游离背阔移植治疗胫骨裸露并骨感染,是解决伤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且受区无可供血管可缝接时的一种理想修复方法。

  • 标签: 背阔肌肌皮瓣 移植 骨外露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114-01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重建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2例腓骨在修复口腔颌面部术后缺损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用于静脉端-端吻合,共用32个吻合器。结果:微血管吻合器适用于腓骨的静脉端-端吻合,平均吻合时间为3.5~9min,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均移植成功,未出现危象或血栓。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重建颌骨缺损中吻合质量可靠,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腓骨肌皮瓣 微血管吻合器 静脉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头颈肿瘤切除术术后使用舌骨下作缺损修复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1月到2016年11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切除手术治疗头颈肿瘤的80例患者,按照其术后缺损修复所选用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组使用舌骨下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使用其他部位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组间对比成活率及后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成活率达到87.5%(35/40),对照组的成活率仅有47.5%(19/40);研究组的总并发症率为2.5%(1/40),对照组的总并发症率为17.5%(7/40)。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与其他部位的相比,使用舌骨下可以更好地修复头颈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存在的组织缺损,不仅成活率更高,术后也极少发生并发症。

  • 标签: 缺损修复 舌骨下肌皮瓣 应用效果 头颈肿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法结合眶隔固定术在眼袋整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进行眼袋整形的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对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并分别为其采取传统法、改良法结合眶隔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患者满意度、眼袋皮肤恢复正常外观时间、整形计划总体实施时间、不良反应率。结果研究组眼袋皮肤恢复正常外观时间、整形计划总体实施时间短于对照组,其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结合眶隔固定术在眼袋整形中的应用效果要优于传统法,不仅患者满意度、安全性高,耗时也较少。

  • 标签: 改良肌皮瓣法 眶隔固定术 传统肌皮瓣法 眼袋整形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