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其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中国文化自信基于三个要素: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它的多元一体的整体性和同根性,使其具有一种“文化能量”,一方面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够始终保持民族精神的同一性。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烈的人本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共同追求,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社会价值能获世界公认。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保证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它揭示了文化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指导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认识、处理和进行文化建设建构起合理的世界、方法论和价值前提,同时又不断对这些前提进行审视和批判,实现对这些前提的重构,因而使文化建设既有连续性、规范性,又有开拓性、创新性。三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其实践及创造活动是文化发展之源;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不竭之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群众的新经验,不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才能始终保持文化自信。

  • 标签: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 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 简介:1949年以前,在中国革命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思想、理论、路线和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开始。随着一系列政治革命和生产关系改造的实现,在文化领域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标签: 文化思想 邓小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人
  • 简介: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2006年5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2006年lO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和谐文化”这一概念,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文化任务。他指出:“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化思想 胡锦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国家文化软实力 和谐文化
  • 简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党和人民对胡耀邦清廉作风的精确评价,深刻揭示了他党性、品德、人格、风范的精神特质、价值精髓和文化意义。"苦寻屈子魂",精辟概括了胡耀邦一生自奉清廉的文化渊源。"心在人民,利归天下",奠定了胡耀邦厉行为民务实清廉作风的根本基因。"准则""表率""力行",铸就了胡耀邦清廉作风的原则和灵魂。其奋斗的人生、杰出的贡献、高尚的情操、革命的精神、伟大的人格、清廉的风范,是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行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作风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优秀教材和强劲动力,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将发挥"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的功用。

  • 标签: 胡耀邦 清廉作风 文化意义
  • 简介:颜佳华、方浩伟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监督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监督理论为基础,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监督文化,以中国历史发展经验为参照,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关于监督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所构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毛泽东认为监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为核心的价值

  • 标签: 监督理论 文化思想 毛泽东 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 思想理论体系
  • 简介:作为英国CCCS的第二任主任,斯图亚特·霍尔不仅对早期文化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且开辟出新的领域,领导CCCS走向了一个高峰时期。从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CCCS与霍尔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系列"转向",从早期的文化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葛兰西转向",继而是在拉克劳和墨菲影响之下的"话语转向"与"接合"理论,是一种由多种理论构成的,以某些问题为联结点,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于实践,看似无中心、实则有线索和脉络的理论集合。

  • 标签: 文化 文化主义 结构主义 “葛兰西转向” “话语转向” 接合
  • 简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变化的研究,一直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特别是哲学界、社会学界的重要旨趣。在研究方法上,以理论研究为主,但实证研究明显不足;在研究内容上,把社会价值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研究多于对经济价值、道德价值等单一价值的研究;在研究结论上,初步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走势,形成了四种主要观点:多种社会价值并存说。社会价值多维立体变化说,社会价值内在关系趋于均衡说和社会价值范型转换说。

  • 标签: 改革开放 社会价值观 社会主流价值观 变迁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是指认同主体根据自身价值需要不断调适自身价值结构以符合社会价值要求的过程,集中体现为人的价值需要与社会要求的驱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调适、价值内化和价值外化的转化这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形成,面临着认同中人的需要与利益维度缺失的阻碍,认同主体感性因素调节与理性因素支配之间作用失衡的挑战,主体选择接受的自发性与宣传教育定向要求间矛盾的冲击等困境。必须构建起需要——利益组合机制、感性——理性联动机制和自律——他律互助机制,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困境,以实现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困境 机制构建
  • 简介:毛泽东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是实现人自身发展的途径,是国家统一和富强的前提。发挥民主的积极价值,必须依靠人民,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用代议制和民主协商来落实人民民主。美国对华输出民主尽管披着普世性民主形式外衣,但实则是颠覆中国人民在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的民主道路与结成的价值共识。应依据毛泽东的民主价值,坚定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民主的道路自信与价值自信,应对美国的输出民主与和平演变,维护中国的国家价值安全。

  • 标签: 民主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输出民主 价值安全
  • 简介:鲍曼以消费为核心,阐述了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通过对消费社会中“新穷人”消费状况以及新社会关系的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和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视野下,鲍曼的社会批判理论显示了研究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局限性。

  • 标签: 消费社会 鲍曼 新穷人 底层阶级
  • 简介:传统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原理。传统价值的演进是价值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形成就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与中国传统价值相融合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理论之于实践的先在性”是当代传统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唯物史观原理。

  • 标签: 传统价值观 创造性转化 唯物史观
  • 简介: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内涵作了精辟表述,这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最新认识,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了基本指针。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的敏感期,社会思潮多元化趋势呈快速发展之势。同时,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引致的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日益激烈,核心价值在其中尤引人瞩目。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 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路径 意识形态领域
  • 简介:本文从劳动与人的规定性之关系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的劳动。劳动是人按自己的意志与意识去改变世界的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不断对象化、对象世界不断人化的历史文化过程,是人在自由自觉地改变自然中既创造对象世界又创造人本身的社会过程,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据。由于劳动,人才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存在,是不断追求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意义性"的存在,是自在又自为的文化的存在,是社会历史的存在。当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它的非现实化时,劳动就变成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则直接导致了现实的人的异化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创造性劳动,真正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人就是真正实现了自由的完全的人。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观 劳动 人的规定性
  • 简介:作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致力解决实践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因此,要正确领会邓小平的思想,就不能不对他的政治经济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 标签: 经济发展 政治经济 关系问题 中国改革 开放 国家
  • 简介:高兹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乌托邦思想。他不仅继承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科技的经济批判维度,而且创新了科技的生态批判维度,提出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并从政治生态学视角将科学技术分为'集权式'技术和'分散型'技术,指出科技异化、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虽然高兹的这些生态科技具有理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技术乌托邦'情结,但无疑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的生态建设与科技发展有着重要启迪。

  • 标签: 高兹 生态社会主义 技术乌托邦
  • 简介: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当一个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主要采用的是军事手段来保卫国土和政权的安全.而当国家面临的威胁发生改变时,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也相应地改变,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由战场转移到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上来,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本利益.经济安全则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基点,避免国内外的各种干扰、威胁和侵袭,确保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在国家安全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国家安全观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 根本利益 政权 世界各国 历史条件
  • 简介:"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课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理论基础、政治立场和哲学方法,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效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中,首先要明确价值教育这一教学目标,重视教师自身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据各个原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系统诠释,同时也要改变教学方法,展开生活教育,重视实践教学。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理”课 价值观教育 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
  • 简介:在全球化舞台上,文化扮演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角色,人类文化实践也因此面临多方面的深层考验和挑战。全球化造成中心与边缘的划分,改变了身份认同的基础,使得非西方社会文化身份的问题凸显出来。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一方面要遵循文化的自律规则,但要警惕陷入"自我中心论"的固化思维;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文化的他律因素,明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才能找到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的现实根基。

  • 标签: 全球化 文化身份 文化主体性
  • 简介:高校大学生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后备军。由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在荣辱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教育。必须建立起"四个重视"、"五个结合"、"四个机制"的高校社会主义荣辱教育的长效机制,才能切实保障社会主义荣辱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期性,为引导大学生真正成人成才起到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高校大学生 社会主义荣辱观 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