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EOR小型先导型实验,在油田经常进行。因为这种实验能表明某一种提高油田采收率工艺的效果。井网的几何形状、井网的规模和油层的非均质性,对EOR的工艺效果是有影响的,但EOR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篇论文举例说明,在流度比等于1的条件下,可以容易地计算出几何的和地质的因数。其后,就能预测出不等于1的流度比,用这种方法从岩石的结构和渗透率的变化中,识别EOR工艺效果的不同。

  • 标签: 原油采收率 EOR 布井方案 流体流动 先导注水开发实验 非均质性
  • 简介:针对玛东2井区源边一不整合—斜坡的地质特点,综合地震、地质、测井资料对玛东2斜坡区二叠系不整合面进行了识别,以不整合面为框架,建立了研究区地层结构模式。在此模式下对已发现油藏进行了再认识,分析了生、储、盖的配置关系,探讨了不整合面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认为研究区二叠系存在5期不整合面,两种不整合面类型;不整合面不仅控制了地层结构、接触关系、展布特征和圈闭类型,还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最终控制油气的富集;玛东2井区油藏为地层超覆油藏,为源边-不整合-斜坡成藏模式。

  • 标签: 玛东2斜坡区 不整合面 地层结构 油气成藏 地层起覆构造
  • 简介:粘土矿物以其特殊的性质,在层间渗入成矿作用中吸附、迁移和富集铀元素。在这一成矿过程中,粘土矿物同时也发生着次生演化。层间渗入流体的性质决定了后生铀矿化的富集程度及次生粘土矿物的类型。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组合可能预示着后生铀矿床不同的规模。

  • 标签: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砂岩型铀矿 局部构造 成矿条件
  • 简介:气田中6口井的17个莺二段的地层水样品进行化学组分分析,采用目前油田水研究普遍应用的苏林分类法进行分类。分别从平面上和垂向上来分析研究地层水的特征与成因,并综合本区构造活动及伴随的CO2上侵和岩石学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气田水文地质条件、封闭状况及油气保存条件。研究结果认为,本区莺二段地层水以代表大陆环境的沉积水NaHCO3水型为主,也见Na2SO4及MgCl2水型。该区整体水动力较弱,油气保存较好,有利于天然气成藏。图5表1参6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东方1—1气田 地层水特征 矿化度 油气保存
  • 简介: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已初具规模。矿业局已在两个地段进行地浸试验,其中含矿层中零星分布的钙质层对地浸工艺有重要影响。如何快速准确查明钙质层的厚度、埋深、形态、规模、分布范围及与铀矿化的关系,不仅对地浸工作选段、工艺改进至关重要,而且对勘探工作中物探、水文、岩矿参数取样位置确定非常有意义。物探综合测井曲线能较好地完成上述工作。

  • 标签: 铀矿床 分布 测井曲线解释 钙质层 成矿作用 地浸工艺
  • 简介:对取自尼日利亚尼日尔三角洲西北部11个海上和陆上油田的66个油样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多变量统计分析从巨大而复杂的数据组中识别油族。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同位素烃源参数把油归为三个族:A族,位于陆上沼泽至过渡区,主要接受次含氧至含氧沉积环境中晚白垩世或以后的海相烃源岩排逸的油;B族,位于近海区,其第三系烃源岩接受了陆地和海相有机质的输入;C族,主要在海上,其第三系烃源岩沉积于含氧的近岸或三角洲环境,接受了大量陆源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成熟度参数表明,陆相(沼泽)油形成于生油窗的高峰,而过渡相至海相油则于生油窗的早期排出。

  • 标签: 尼日利亚 尼日尔三角洲 原油 地球化学 相关关系 烃源岩
  • 简介:从板块构造演化、盆山相互转换关系入手,对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构造式样及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重点对新构造运动阶段的构造运动形式、造山幅度及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中生代盆地是在晚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多阶段发育起来的中、小型山间断(坳)陷式盆地(群),盆地形态及展布规律受基底构造控制。新构造运动总体以差异性断块抬升为主,垂向抬升幅度适中(500-1500m),属于天山造山带东延的亚造山区范围。盆地后期构造运动具有南(西)抬、北(东)断的特点,盆地西南翼往往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构造斜坡带,具备形成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构造条件。

  • 标签: 新生代 北山盆地群 新构造运动 砂岩型铀矿床 成矿作用
  • 简介:十红滩铀矿床南矿带含矿层位为侏罗系西山窑组第一岩性段,段内砂体可分为上、下两层。通过对区内120多个钻孔含矿砂体厚度及其底板海拔高度的统计和砂体等厚度图、砂体底板等值线图的编制,详细描述了十红滩铀矿床南矿带含矿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划分了5条主要辫状河河道。将上述图件与矿体进行融合,发现矿体与辫状河河道有密切关系,并受砂体底板和后期构造的控制。通过此项研究,对扩大十红滩南矿带矿床规模和勘探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 标签: 铀矿 矿床控制因素 成矿模式 层间氧化带 地质特点
  • 简介:据AAPGBull,2005年第4期报道:除加拿大以外,可看到所有产油国的30122个砂岩油藏和10481个碳酸盐岩油藏的平均孔隙度和深度的关系曲线。加拿大阿尔伯达单独有5534个砂岩油藏和2830个碳酸盐岩油藏图。文中所展示的平均孔渗关系曲线不包括加拿大的油藏,可以看到砂岩油藏和碳酸盐岩油藏的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讨论了控制储层特征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碳酸盐岩油藏 平均孔隙度 砂岩油藏 全球范围 渗透率 展望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些用于比较世界上所有产油国(除加拿大以外)的30122个硅质碎屑岩油藏和10481个碳酸盐岩油藏的平均孔隙度与深度关系曲线。然而,另外的曲线涉及到加拿大艾伯塔盆地的5534个硅质碎屑岩储集层和2830个碳酸盐岩储集层。文中还展示了非加拿大油藏的平均渗透率与平均孔隙度的关系,并叙述了砂岩和碳酸盐岩之间的主要相似点和不同点,同时讨论了关于每种岩性中控制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深度增加,中等和最大孔隙度稳定减小的趋势反映出因热暴露随深度增加而导致埋藏成岩孔隙度的损失。这些趋势与在较深埋藏期问砂岩和碳酸盐岩孔隙度在溶解作用下会普遍增加的说法似乎不一致。或许因为碳酸盐矿物发生了与石英相关的较剧烈的化学反应,并且导致较低的抗化学压实作用和相关的胶结作用的产生,所以在一个给定的埋藏深度处,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中等和最大孔隙度值都比较低。在所用的深度上,与碳酸盐岩比,相对少数的低孔隙度(0~8%)硅质碎屑岩储集层也许反映出在碳酸盐岩中裂缝发生的更为普遍,并反映出这些裂缝为促进低孔隙度岩石的经济产量起到的效果。总之,与砂岩储集层相比,对于一个给定的孔隙度,碳酸盐岩储集层不存在较低的渗透率,但是高孔隙度值和高渗透率值两者的比例特别低。所提供出来的数据可作为储集层质量分布的综合指南,在缺乏详细地质信息,例如埋藏和热情况下,它能够合理地预测钻至任何给定深度的探井的储层质量分布。

  • 标签: 硅屑岩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孔隙度 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