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使用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并且进行呼吸康复训练所取得的成效。方法:筛选慢阻肺患者共80例,分为两组,即实验A组和实验B组。其中实验A组使用呼吸康复训练,40例患者;实验B组使用行为转变理论护理结合呼吸康复训练,40例患者。两组比较患者护理后的肺功能各项因素改变状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B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肺功能各参数改变都高于实验A组患者,实验B组患者的满意度也高于实验A组患者的满意度。结论: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使用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并且进行呼吸康复训练所取得的效果较好,使得患者的情况有所好转,由此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值得推崇。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并比较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在应用不同的临床护理干预后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呼吸内科自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纳入至研究范畴,首先对其进行随机性的组别划分,即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干预)与观察组40例(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前后的自我效能评分及肺功能指标水平两项数据。结果 出院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及肺功能指标水平的组间比较未呈现显著的差异(p>0.05),随着护理干预的进行,出院后上述各项数据的组间比较呈现了显著的变化,观察组的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其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了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强化其护理干预的延续,需采取延续性护理干预。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共计48例,均于2023.05-2024.05参与研究,并将随机法作为分组依据,设置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康复锻炼,对比分析不同的干预价值。结果 肺功能指标,干预前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心功能指标,干预前对比p>0.05,干预后对比p<0.05,观察组改善更优。结论 健康教育+康复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开展效果理想,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稳定期中应用回归家庭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稳定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于2022年7月起始,直至2023年7月,入选116例,在随机数字表法支持下完成组别划分,对照组(58例)施以常规护理,基于此,研究组(58例)施以回归家庭干预,比对组间病耻感水平、社会功能。结果:研究组的挑战(1.69±0.32)分、保密(1.25±0.34)分、分离(1.41±0.25)分、贬低-歧视感知(2.58±0.51)分、教育(1.42±0.34)分、误解(1.61±0.31)分、退缩(2.06±0.47)分、羞耻评分(1.61±0.38)分均比对照组要低(P<0.05)。研究组的讲究卫生能力(4.58±0.52)分、社交能力(5.85±0.74)分、工疗情况(5.23±1.09)分、关心和兴趣(5.78±1.06)分、生活能力评分(5.65±1.05)分均比对照组要低(P<0.05)。结论:在稳定期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回归家庭干预的效果显著,可降低其病耻感水平,改善社会功能,有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稳定期白癜风患者采用308 n m准分子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的成效。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稳定期白癜风患者100例,对照组采用308 n m准分子治疗;观察组采用308 n m准分子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PASI和VASI评分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此外,在对比患者白斑消失时间上观察组用时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稳定期白癜风患者实施308 n m准分子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的效果显著,有助于白斑早日消退,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将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作为切入点,探究阶段性呼吸肌功能训练护理的实践价值。方法: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时间节点(2023.10-2024.9)内招募的62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分组研究,即参照组和探究组,每组招募31例病患,分别开展常规护理、阶段性呼吸肌功能训练护理,将护理效果予以比较。结果:探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于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而言,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阶段性呼吸肌功能训练护理,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骨折患者。对照组骨折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组骨折患者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患肢负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两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预防保健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19年 4月 ~2020年 3月期间所收治的 72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预防保健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肺功能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观察组肺功能指标肺活量(1.43±0.36) L 、第 1秒用力呼吸量 ( 2.61±0.82 ) L、第 1秒用力呼吸量所占肺活量比值( 59.48±8.61) % ,显著高于对照组肺活量( 1.21±0.20) L 、第 1秒用力呼吸量( 1.83±0.31) L、第 1秒用力呼吸量所占肺活量比值( 50.37±3.49) % ,观察组患者物质功能( 83.84±7.92)分、躯体功能( 80.65±7.35)分、心理功能( 80.87±7.23)分与社会功能( 80.59±7.3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 67.46±5.93)分、( 67.58±5.16)分、( 70.13±6.44)分、( 67.85±5.63分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采用预防保健护理,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施行骨科损伤控制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临床治疗措施;研究组施行骨科损伤控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优良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施行骨科损伤控制的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简介:【摘要】 目的 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应用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方法所起到的临床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作出探究。 方法 样本选自在 2018 年 05 月到 2019 年 8 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 90 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配为应用内固治疗的对照组与联合应用内外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各 45 例。最终统计对比组间手术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联合应用内外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的优良率更高,和对照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更低,和对照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 结论 根据手术试验研究,联合应用内外固定手术治疗更容易成功,且更加安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医患关系有助于得到缓解,患者满意度更高,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在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的变化并同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在控制心绞痛发作起效时间短,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方面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肯定,起效时间较快,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参附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8年8月收治的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型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EV1%、FVC及PEF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好转(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EV1%、FVC及PEF等指标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参附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满意,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推广的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已成是因斑块裂隙、糜烂和(或)破裂等一系列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引起的病理改变,其通过使斑块内易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于血流中,进而使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在受损斑块表面,形成血栓,加重心肌缺血。血栓前状态(PTS)既往也称为血液高凝状态(HCS),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指机体在有症状的血栓形成前,已存在着有利于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或因子异常,包括了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细胞、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等,这些因素各自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使血液处于一种易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