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了解丝素蛋白(silkfibroin,SF)表面修饰的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修复骨缺损过程中,实验动物血液流变学和骨缺损修复区血流量的变化。选择20只新西兰白兔,制作15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根据植入不同移植材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动物左侧桡骨缺损区植入MSCs复合SF表面修饰的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对照组植入MSCs复合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观察各组动物术后7、14d血液流变学和术后14d骨缺损修复区血流量的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骨缺损修复区血流量差异显著,实验动物全身血液粘度降低,骨缺损修复区的局部血流量增加。SF表面修饰对以HA为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的修复作用有明显优化作用。
简介: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配准误差研究鼻咽癌治疗次间摆位误差变化和治疗工作人员主观因素对误差的影响。方法20例鼻咽癌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1~65岁,中位年龄44岁。对其进行放射治疗,每周1次治疗前摆位CBCT扫描,在X射线容积成像(XVI)系统中与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获得X、Y、Z轴平移和绕各轴旋转误差。与误差限值(平移方向〈2mm,旋转方向〈2°)对比,任意一个方向大于阈值,通过六维遥控床进行自动的摆位误差校正。误差调整后再次扫描并配准获取调整后的误差。分析鼻咽癌摆位误差随着治疗变化的趋势。同时根据工作人员分组(4组)统计摆位校正的频率,分析治疗人员的主观因素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在20例的第1周至第6周的数据中,Y轴和Z轴平移摆位误差及Y轴旋转有逐步减少的趋势。对4组工作人员摆位校正频率统计对比,第1组为45.61%,第3组为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与第4组差别不大(58.82%vs50.00%)。结论基于CBCT校正鼻咽癌摆位误差随着治疗的进行,有一定的减小。而工作人员主观因素对误差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应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减少这一影响。
简介:本文描述了一种研究血液电特性的新方法及其用于血液电特性研究的初步结果。建立了血液的物理模型,结合血液的典型三元件等效电路,并依据血液的频率特性,采用三个不同频率的恒定电流,同时加于被测血样,测量相应的阻抗值,然后由电路方程解出血浆电阻R_0、红细胞内液电阻R_1和细胞膜电容C等参数。作为多频率阻抗法的一种实际应用,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新的电测红细胞压积Hct的计算公式,并对用生理盐水置换了血浆的血液和经二醛磷酸缓冲液处理后,红细胞硬化的血液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参数R_0、R_1和C等,能有效地反映血浆、红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等的状态及性能变化,能更全面反映血液特性。
简介:目的设计一套适用于立体定向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治疗手术的计划系统。方法采用线性布源原则,设计结合立体定向手术方式的粒子植入治疗计划设计模块;采用基于图形处理单元的粒子剂量快速计算方法,进行放射剂量场的实时计算和更新;研究术前MRI图像和术后CT图像的自动配准和融合方法,实现术后剂量的定量验证,并提出一种基于体积重合率的剂量比较方法。结果实现了一套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的神经外科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软件。经临床试用,完全满足临床需求。结论该系统能够有效地辅助医生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的术前治疗计划设计、优化和术后的放射剂量验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简介:研究"太溪"穴位组织蛋白质特异性,探寻针刺对大鼠"太溪"穴位组织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和针刺组(n=6)。针刺组每日定时电针双侧"太溪"穴,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予针刺。1周后切取"太溪"穴组织和非经非穴组织,进行双向电泳,比较分析"太溪"穴和非穴组织、"太溪"穴组织针刺前后的双向电泳图谱。大鼠"太溪"穴组织与非经非穴组织存在8个完全差异蛋白点,针刺前后"太溪"穴组织胶图中蛋白点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可见蛋白点数量由285升至326。说明:"太溪"穴位组织较非穴位组织存在蛋白质差异性,针刺可引起"太溪"穴区组织蛋白质组发生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