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宗教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一个新的分支,其实质是希望凸现原住民生态观。本文通过聚焦藏族信仰系统的生态观,试图阐释人的社区、神灵、佛法和有着宗教意义的自然景观(1andscape,尤其是群山)之间复杂、互惠的渗透关系。作为与其他相关学术著作的对话,本文提出了两个观点:其一是藏族圣地的生态价值不总是超世间的,而是存在于有情界、自然界中,与修行者、普通人、地方神灵和自然景观相互关联;另一个观点是,宗教仪式产生了切实的生态效应,在当地藏族人保持其生活环境平衡的过程中扮演着调节角色。

  • 标签: 藏族圣地 生态一显圣 有情互动
  • 简介:通过对《禹贡》徐州篇与《鲁颂.閟宫》所记述的海、岱、淮水、东原、大东等一系列地理景观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二者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应是先秦时期人们对同一地域所见地理事实的记述。

  • 标签: 禹贡 徐州 閟宫 地理景观
  • 简介:乡村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自然环境问题。本文以青岛崂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挑选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社区——青山社区、双石屋社区、西麦窑社区、东麦窑社区、卧龙社区,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调查了关于发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及影响途径和特征,并给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 标签: 乡村旅游 环境影响 半结构式访谈 崂山风景区
  • 简介:智力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扶贫方式,科学评估智力扶贫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绩效作用是研究智力扶贫的重要领域。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与精神文化五大维度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绩效评估体系。以山东省沂南县近五年的统计数据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测度,最终确定不同指标的绩效权重。通过解释不同指标的权重大小正负问题,得出旅游资源条件的优化升级是智力扶贫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绩效作用最为显著的领域。通过运用专业知识规划开发、优化升级乡村旅游资源,带动了旅游市场经济效益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精神文明效益的进步。基于沂南县实证,未来乡村旅游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全面升级,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以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达到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以及加强产业融合等。

  • 标签: 乡村旅游 智力扶贫 绩效评价 实证分析 沂南县
  • 简介:宋明以来,随着粤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随之而出现的“峒寇岛夷”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但至清初“复界”以后,地方社会趋于稳定,经济文化出现了长足的发展。对于这种社会变迁,陈春声、黄挺等时贤已有相当深刻的研究。陈春声教授认为,“大致从明嘉靖至清康熙的一百多年间,是潮州乡村社会逐渐被乡绅阶层控制的重要转折时期。”但对于乡绅阶层的产生及社会转型的细节和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而且他们的分析多以沿海的韩江三角洲为参照,对于广大内陆山区则关照较少。

  • 标签: 社会变迁 明末清初 乡村社会 粤东客家 大埔县 乡绅阶层
  • 简介:乡村旅游的关键核心是体验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本文选取安顺屯堡为案例地,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者需求以及屯堡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途径,提出加强互动参与,活态传承;针对性资源活化;保持“原真”性保护途径,以期在乡村旅游机制下更好的保护利用屯堡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标签: 乡村旅游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顺屯堡
  • 简介:狄德罗不仅是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和作家,他同样也留给了我们他对于文化艺术的思考,例如其《论绘画》。18世纪的创作大师层出不穷,让·巴蒂斯特·格勒兹是狄德罗所欣赏的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作者给我们赏析了画家的名作《乡村定亲日》,细致、通俗易懂地展现了画作的魅力。

  • 标签: 西洋油画 格勒兹 狄德罗
  • 简介:李允春读到小学三年级,会打算盘写字,当年是村子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1964年,村里请他去做会计,不用下地劳动就有工分粮食,他欣然应允,往后30多年,村咀的每一册账长本都经过他的手。

  • 标签: 乡村会计 李允 本能说 村庄 账本 小学三年级
  • 简介: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潍坊市大力推动的重要工作,“四个城市”是潍坊市结合自身优势确立的地方发展布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支撑,积极增强“四个意识”,落实“六大抓手”,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品质城市的深度融合,才能够建设美丽潍坊。对此,本文做了详细阐述。

  • 标签: “四个意识” “六个抓手” 乡村振兴 深度融合
  • 简介:转型期,中国回族聚居区城市物质景观的伊斯兰化过程是文化建设、消费的新导向。对城市建筑景观伊斯兰化的探究,有利于剖析城市发展转型中景观文化的地方竞争策略与机制。以银川市为例,利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获取原始资料,尝试探讨1980-2015年建筑景观伊斯兰化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银川市建筑景观的伊斯兰式风格在逐步强化,伊斯兰式建筑类型趋于多元化,空间上呈现由“单核一心区”向“多核心区”的格局演变模式,这主要是不同层级权力与社会阶层相互合作与博弈的结果。

  • 标签: 建筑景观 伊斯兰化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银川市
  • 简介:本文在对梅河高速公路沿线客家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梅河高速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原则,并对具体的景观设计进行了具体的策划与构思。

  • 标签: 客家文化 景观规划 高速公路 沿线 文化资源 发展战略
  • 简介: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决定,世界遗产中心组织了名为“世界遗产和当代建筑——管理历史名城景观”的国际会议,旨在研制原则,制定指导方针,以规范和管理世界遗产城市内的高层建筑及当代建筑。会议于5月12-14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由奥地利政府承办,维也纳市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协办。

  • 标签: 世界遗产委员会 国际会议 高层建筑 维也纳市 历史名城 管理
  • 简介:近年来,贝尔格莱德大学建筑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学生课题,目的是保护塞尔维亚丰富的罗马时期以来的考卉遗址,研究遗址的展示以及将遗址积极融入现代生活和旅游项目中的可能性。罗马军营遗址TimacumMinus的复兴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它表明学生参与解决考古遗址的展示和复兴等复杂问题是卓有成效的,

  • 标签: 考古遗址 文化景观 学生参与 贝尔格莱德 建筑学院 塞尔维亚
  • 简介:死亡景观是当前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1990年代以来,在全球对人口老龄化及终极关怀关注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以死亡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本文在对西方地理学者关于死亡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对死亡景观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梳理当前文化地理视角下死亡景观研究的三大主题:神圣性构建与世俗化响应、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与协商以及情感空间的建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倾向于将死亡景观放置在广阔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网络中进行分析,并与现代性、文化身份、情感体验与日常生活实践等视角相结合,促进了文化地理视角下死亡景观研究的蓬勃发展。期冀本研究回顾对国内的死亡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层面的思考。

  • 标签: 死亡景观 文化地理 现代性
  • 简介: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过去曾广泛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一带的乡村。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梅花拳一度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在河北省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属于名副其实的"庄稼拳"。近百年来,当地村民不仅注重和热衷于梅花拳的文场、武场修炼,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借助乡村梅花拳独特的组织管理和运作机制,使其在推行基层村落社区的公益观念、净化社区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梅花拳 北杨庄 文场 公益
  • 简介:传统时代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主要选择地势稍高的自然墩台、长冈或建造人工墩台,以躲避洪水的侵袭;很多台墩依堤而建或与堤相联,但台墩之间并不相连,从而形成以散居为主导的乡村聚落形态。江汉平原腹地以散居为主导的乡村聚落形态之形成,有其根深蒂固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经济根源。环境与资源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乃是散村形成并长期延续下来的根本原因。

  • 标签: 乡村聚落 散村 江汉平原
  • 简介:本文结合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的功能潜力和上海城市功能定位提出了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功能开发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原则,并对分段开发进行具体策划与设计.

  • 标签: 文化景观带 功能开发 苏州河
  • 简介:以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冶铁遗址群为例,对空间结构及其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通过GIS工具进行分析。根据对冶炼活动有显著关系的影响因子,建立遗址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模拟小区域范围内的遗址预测。研究发现,该区冶铁遗址群对地理位置中的坡度和高程因素展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遗址的坡度(7°以下)和高程(650m以下)数值均相对较小;遗址与水系间联系明显,冶铁遗址主要集中在河流交汇处,方便冶炼过程及相关活动水源的供应;而随着冶炉容积(即冶铁产量)的增加,小范围内的冶铁遗址选择,并未以铁矿资源距离就近为最佳选取原则,表明了人类生产活动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减低。

  • 标签: 景观考古 冶铁遗址 GIS 大庄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