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不同治疗途径对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产生的效果。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标准化疗(2HRZE/6HRE)治疗方案的33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常规组,将在此基础上联用藏药八味檀香丸和仁青芒觉治疗方案的33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各个观察指标,并将观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治愈率方面,相比于常规组患者,观察组更高;在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较常规组高,(P<0.05)。结论:在对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施治时应用藏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够获得确切的疗效,特别是联用仁青芒觉能够起到滋补强身和益肝养胃的作用,使患者的药物毒副反应得以显著改善,同时还能够使患者的体质得以增强,为促进患者服药耐受性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患有脑卒中病症后出现相关后遗症的患者,对其采取加味补阳还五汤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就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前往我院进行诊疗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展开分析,从中随机筛选60例。按照双色球法进行组别区分,均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干预,观察组则就对照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干预。比较两组所得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经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展开评估,总有效率差异虽不明显(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居更高水平。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方案运用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治疗干预中具有理想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实用价值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受损程度、自理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l 指数及 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疗法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简介:摘要随着早期胃上部癌及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近端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得到验证,保功能的近端胃切除术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近端胃切除破坏了食管胃结合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导致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较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各种抗反流术式中,重建"贲门-阀门"因与正常抗反流原理类似,一直是相关学者探索的热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及演进优化,目前设计的浆肌瓣吻合包括隧道式肌瓣吻合、Hatafuku设计的瓣膜成形术、单肌瓣吻合和双肌瓣吻合等。其中,双肌瓣吻合因其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抗反流效果,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食管胃结合部抗反流的机制、食管残胃浆肌瓣吻合的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量多、不孕不育和子宫增大。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生育年龄的延迟,子宫腺肌病和不孕不育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子宫腺肌病往往不单独存在,经常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输卵管积水等复杂妇科疾病情况。合并疾病的存在增加了子宫腺肌病相关不孕的诊治难度。对于复杂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妊娠率和改善妊娠结局?本文对复杂子宫腺肌病相关不孕患者的诊疗进行专题述评,旨在为复杂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探索有效的诊疗模式,提高其妊娠和活产率,改善新生儿预后。
简介:摘要翼外肌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ors,TMD)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MRI是诊断TMD的金标准,本文阐述了翼外肌常见病变(炎症、肥大、萎缩、挛缩)、功能和结构改变的MRI评估,为增加临床医师对TMD诊疗及评估的认识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内法瓦病(FAVA)的MRI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44例经病理证实的肌肉内FAVA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女25例、男19例,年龄5~29(15±6)岁。总结其临床及MRI特征,包括分型、部位、边界、信号强度、强化方式及程度、病变内有无血管流空,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例患者大腿及小腿肌肉同时受累,43例患者病变累及1个部位,包括小腿肌肉20例、大腿肌肉15例、前臂肌肉5例、上臂肌肉1例、臀肌1例、肩部肌肉1例。小腿腓肠肌受累最多见(13/44),其次为比目鱼肌(10/44)、股四头肌(9/44)。MRI示病变均为实性病变,其中局灶肿块型24例、弥漫浸润型15例、局部浸润型5例。病变的长轴均与肌肉长轴一致。T1WI及T2WI均呈不均匀中等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显著高信号,所有病变均可见迂曲扩张的畸形血管,其中18例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后呈中等至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理学上,病变的骨骼肌被纤维组织、脂肪成分、不规则的畸形静脉血管等多种成分浸润,导致MRI信号的不均匀。7例接受人类PIK3CA基因突变检测者中6例为突变型。结论肌内FAVA在临床、MRI影像以及组织病理学上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MRI信号特征可反映其复杂的病理成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产检并最终分娩的产妇3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指测法和腹部高频超声进行DRA程度检测,统计DRA发生情况,分析腹部超声与指测法对于DRA的诊断效能差异,比较DRA产妇与非DRA产妇不同时期不同位置腹直肌间隔距离超声检测数值差异。结果全部产妇中DRA总体发生率为57.67%(173/300);经产妇DRA发生率[73.38%(102/139)]显著高于初产妇[44.10%(71/160)](χ2=26.20,P < 0.001);剖宫产分娩产妇DRA发生率[68.52%(74/108)]显著高于经阴道分娩产妇[51.56%(99/192)](χ2=8.14,P=0.004)。腹部超声检查对于DR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99.42%、98.42%、99.00%)均显著高于指测法检测(80.35%、85.04%、82.33%)(χ2=34.61、15.00、49.23,均P < 0.001)。DRA产妇孕36周和产后2周不同位置腹直肌间隔距离均显著小于非DRA产妇(t=5.17~7.46,均P < 0.001)。结论腹部超声检查对于产后DRA的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症患者药物治疗后复发情况,并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症患者17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子宫腺肌症患者药物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该研究中17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治疗后共41例(24.12%)复发,129例(75.88%)未复发。未复发组发病年龄[(43.02±4.66)岁]大于复发组[(41.26±4.71)岁],糖类抗原125(CA125)[(23.79±3.88)U/mL]、糖类抗原153(CA153)[(49.19±19.90)U/mL]、糖类抗原199(CA199)[(39.70±3.91)U/mL]、非经期子宫体积[(162.94±34.57)cm3]均小于复发组[(25.30±3.94)U/mL、(58.41±20.12)U/mL、(41.16±3.44)U/mL、(181.70±38.38)cm3](t=2.10、2.16、2.57、2.14、2.79,均P < 0.05);未复发组宫腔操作史[19.38%(25/129)]、盆腔炎病史[23.26%(30/129)]、合并子宫肌瘤[11.63%(15/129)]低于复发组[36.59%(15/41)、41.46%(17/41)、26.83%(11/41)](χ2=5.11、5.15、5.55,均P < 0.05);两组间初潮年龄、孕次、产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4、1.11、0.61,均P > 0.05),婚姻状况、治疗方法、痛经史、家族史、剖宫产史、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2、0.41、1.28、0.75、3.78、0.05,均P >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是子宫腺肌症治疗后复发的保护因素(OR=0.95,P < 0.05);有宫腔操作史、有盆腔炎病史、合并子宫肌瘤、CA125水平高、CA153水平高、CA199水平高、非经期子宫体积大是子宫腺肌症药物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2.40、2.33、2.78、1.10、1.02、1.10、1.01,均P < 0.05)。结论发病年龄小、有宫腔操作史、有盆腔炎病史、合并子宫肌瘤、CA125水平高、CA153水平高、CA199水平高、非经期子宫体积大是子宫腺肌症药物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划分高风险群体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以降低子宫腺肌症药物治疗的复发率。该研究具备科学性,在因素分析方面具有显著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