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实施奥硝唑联合盆腔深部热疗治疗策略对于盆腔炎其临床方面的疗效以及应用安全性。方法:选取了2022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在我们医院接受医治的50例确诊已经患有盆腔炎的病患者列为本次探究实验的主要讨论对象。结果:依据本次实验数据的结果显示,本次实验的整个过程当中对于实验治疗组当中的病患者,在通过奥硝唑联合盆腔深部热疗治疗方法实施之后只有1例盆腔炎的病患者呈现出治疗无效的结果,对比之下,常规治疗组当中则具有4例盆腔炎的病患者在治疗结束之后呈现出无效的结果,并且在心理健康方面,本文实验治疗组中的病患者在进行奥硝唑联合盆腔深部热疗治疗之后其心理情绪也得到了提升和缓解。讨论:现如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实施奥硝唑联合盆腔深部热疗治疗手段来治疗已经患有盆腔炎的病患者,不仅能够缓解病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同时可以更加显著的使病患者获得康复,临床效果明显。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接受冠脉搭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2例。A组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B组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2h(T2)和术后24h(T3)时间点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改变。结果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m-Alb/Cr)、尿N-乙酸-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浓度组内各点相比,T1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m-Alb/Cr和NAG在T1时间点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可引起可逆性的肾功能早期损害。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损害明显减轻。
简介:摘要对血流动力学状态暂时平稳或处于休克恢复阶段的重症患者,维护循环稳定和器官功能时需要及时发现血流动力学异常,避免随意化、无目标的监测治疗。我们提出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方案——大循环微循环结合(CHOLKIT)方案,包括中心静脉压、心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血钾、灌注指数和足趾温度七项指标,并对每一项指标设立明确的目标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CHOLKIT评分量表。CHOLKIT方案既包含大循环指标,亦包含微循环指标,既有灌注指标,亦有代谢指标,期望通过多位点、多角度的监测,更全面地反映血流动力学状态及机体氧供需是否平衡。在CHOLKIT方案的基础上,再行个体化、器官化监测,有助于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的规范化。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31 866例年龄<7岁的患儿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新生儿共387例。31 866例患儿中,0.15 %(47/31 866)的患儿发生了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不同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新生儿2.33%(9/387),2~6月龄患儿0.15%(6/4 018),6~12月龄患儿0.09%(6/7 010),1~3岁患儿0.13%(15/11 511),3~7岁患儿0.12%(11/8 940)。47例患儿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为(1.98±2.03)岁;体重为(10.55±6.24)kg。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占74.5%(35/47);新生儿占19.1%(9/47),其中2例有延迟关胸病史;心脏手术后15 d内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9.8%(14/47),心脏手术后15~30 d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3.4%(11/47),>30 d的占46.8%(22/47)。结果新生儿术后深部切口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47例患儿均为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确诊后即开放原手术切口引流换药,待伤口创面清洁、肉芽新鲜后送入手术室接受清创手术,清创手术距离上次心脏手术的时间为(126.89±310.53)d,范围为4~1 997 d,其中感染时间>30 d才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的感染复发率高,需要进行多次清创的患儿占50.0%(11/22),而且只有59.1%(13/22)的患儿能够保留胸骨。本研究中,29.8%(14/47)的患儿需要在院内接受两次以上的清创手术;25.5%(12/47)的患儿因感染较重无法保留胸骨故行胸大肌肌瓣转移手术;14.9%(7/47)的患儿因感染严重渗出较多或无法配合床旁换药,在清创手术前使用了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对31例患儿的伤口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其中18例培养出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未检出致病菌,余4例培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本研究的患儿无住院死亡病例。1例患儿形成窦道出院后需要继续换药治疗;1例患儿在清创手术中发生了心脏破裂出血,术中压迫止血后顺利关胸,痊愈出院;其他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尽早发现并确诊心脏外科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彻底引流,尽早行清创手术,避免感染范围扩大所导致的其他严重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对深部组织损伤(DTI)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和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4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TI对照组、2 mg/mL去铁胺组、20 mg/mL去铁胺组,每组18只。采用磁铁压迫法在小鼠背部制造DTI,从伤后1 d开始,每隔1 d在创缘皮下注射100 µL生理盐水或相应质量浓度的去铁胺溶液,直至取材;另取6只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取3组DTI小鼠,每组6只,于伤后3、7、14 d观察创面变化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于其他组伤后3 d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下同)和其余3组小鼠伤后7、14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其余3组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206和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206、CD11c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及蛋白表达。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DTI对照组、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伤后3、7、14 d创面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蛋白表达。以上实验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取RAW264.7细胞,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50 μmol/L去铁胺组、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孔,于培养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06和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7.7±3.7)%、(21.5±5.0)%,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的(5.1±2.3)%(P<0.01);伤后14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1.1±3.8)%、(57.4±4.4)%,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的(25.2±3.8)%(P<0.01)。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层次清晰,表皮厚度均一,真皮层可见毛囊和汗腺等皮肤附属器。伤后7 d,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明显,表皮有残缺,血管和皮肤附属器罕见;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细胞减少,可见少量血管及皮肤附属器。伤后14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明显减轻,血管和皮肤附属器较DTI对照组增多。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5)。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 mRNA 表达量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1),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2 mg/mL去铁胺组、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比较,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 mRNA 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 mRNA 表达量明显增多(P<0.01)。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2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蛋白表达较20 mg/mL去铁胺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明显减少(P值均<0.05)。伤后3、7、14 d,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STAT3和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5或P<0.01),STAT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伤后7、14 d,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伤后3、7、14 d,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培养48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P<0.01),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去铁胺可能通过增强DTI小鼠STAT3/IL-10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M2表型极化,促进创面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腹部深部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腹部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患者20例,对患者的伤口进行评估,作清除处理,以水胶体油纱银对伤口进行覆盖,保护伤口床基底部及侧壁的组织,以生理盐水纱布对伤口进行填充,置入剪有侧孔的硅胶吸痰管,准备透明薄膜使得伤口密闭,调节压力至-16.67~60.00kPa,间隔2~3d更换敷料,当创面出现红色肉芽组织后可进行二期缝合。结果20例患者约进行改良式负压封闭引流3~5次,并在对患者进行二期缝合后,患者的伤口全部愈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腹部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促进创面愈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可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GPi)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严重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TD患者行双侧GPi-DBS治疗,术前、开机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用BFMDRS量表评估患者疗效。精神症状评估采用临床疗效总量表严重程度分量表(CGI-SI)。结果7例患者开机后1个月BFMDRS运动评分改善52.90%,BFMDRS功能障碍评分改善47.58%;开机后3个月BFMDRS运动评分改善60.74%,BFMDRS功能障碍评分改善55.83%;开机后12个月BFMDRS运动评分改善71.08%,BFMDRS功能障碍评分改善68.01%。7例患者开机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CGI-SI评分均未见升高(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双侧GPi-DBS是治疗TD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颈深部脓肿患儿的诊疗经过。患儿女,2岁,家长诉“睡眠增多5 d,头痛伴发热4 d”,初诊于神经内科,后经专科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深部脓肿后转入耳鼻喉科治疗。予经咽后壁脓肿穿刺引流手术联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儿童颈深部感染有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0月,深部真菌感染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另外在选取20例健康人为对照。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观察组的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平均值为(5.74±1.35)pg/ml;而观察组的平均值为(268.28±101.07)pg/ml。观察组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可以在早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感染消息,是一种实用的早期诊断方式。
简介:摘要本文围绕锂矿产深部探测与锂资源开发利用的议题进行了探讨,概述了锂能源金属矿产深部探测的技术方法,分析了当前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提出了我国锂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供相关人士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不同类型的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SCC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SC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者共33例(41.2%);表现为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者共35例(43.8%);除以上两类表现外,尚合并颈部症状或其他症状者共12例(15.0%),其中8例合并痉挛性斜颈,4例合并构音障碍。所有患者均行双侧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的DBS(简称GPi-DBS)治疗。通过临床随访,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定量表评分(运动部分)(BFMDRS-M)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GPi-DBS对不同表现类型SCCD的手术疗效。结果80例患者中,30例失随访;5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4.5±12.2)个月(4~47个月)。至末次随访,GPi-DBS对SCCD的总有效率为68.0%(34/50),其中以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的SCCD患者的有效率为65.0%(13/20);表现为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患者的有效率为68.0%(17/25);除以上两类表现外,尚合并颈部症状或其他症状患者的有效比例为4/5。随访的50例患者手术前、后BFMDRS-M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3±2.2)分和(4.9±2.5)分,P<0.001],且各表现类型患者的术前、术后BFMDRS-M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除1例出现植入物排异、皮肤破溃外,余49例患者均无手术及硬件相关并发症。结论GPi-DBS为不同临床表现类型SCCD的有效治疗手段,且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翻转手术治疗残留心外膜起搏导线导致的胸骨感染临床效果,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78例心脏手术后残留的心外膜起搏导线导致深部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3~72岁。手术类型包括瓣膜手术38例(包括主动脉瓣成形术1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双瓣膜置换手术1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6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0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复杂畸形手术5例)。患者均因心脏起搏导线未完整拔除导致胸骨切口感染,采用胸大肌肌瓣翻转手术方式治疗。处理时间为开胸心脏术后15年32例,1年内4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伤口Ⅰ期愈合70例,Ⅱ期愈合5例,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3例。随访71例患者1年,伤口感染均无复发。结论胸大肌肌瓣翻转手术治疗心脏术后残留心外膜起搏导线导致的胸部切口感染,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