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2月14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由湖北省哲学学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承办。会议主题为“哲学发展与民族复兴”。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湖北省哲学学会秘书长王雨辰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林剑教授分别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儒家思想能否与马克思主义牵手”作主题发言。与会学者围绕“新时期中国哲学的境遇、任务与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独到见解。最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可风教授作总结发言。
简介:具有"实践型"与"理论型"双重面相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历史进程应当包含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两个方面。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问题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很好实现上述两个维度的有机协同。界定这一问题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二元互动关系格局出发,深刻把握结合是关键、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为中介、以解决中国具体重大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的"三重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维度从建党后就逐渐由非自觉向自觉展开,在推进实践化的进程中也逐步迈开了理论化步伐。从理论与实践双位叠合的视角而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整逻辑起点的生成。
简介:规划编制是研究《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重要视角,可为《农业发展纲要》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成绩和问题提供新的分析思路和解释.《农业发展纲要》是新中国独立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开端,它明确了中国农业中长期发展指标和主要策略,建构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制度,制定过程中比较注意发扬民主,比较注意指标和措施的可行性,但也存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缺乏、没有开展正式和全面的调查研究、受最高领导人主观意志主导等问题和不足.规划编制所需条件的不足和编制过程中的诸多偏差,是《农业发展纲要》出现问题客观的、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