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高血压病是全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据调查,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18.8%,其中约95%为原发性高血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之初,症状隐匿,进程缓慢,容易被忽视,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随着高血压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人体渐渐失去对高血压的代偿能力,从而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心脏作为维持血压和全身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是最先受到损害的靶器官之一。长期超负荷血压可引起心脏电学和形态学改变,而心脏电学和形态学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心脏电学检查,可发现高血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房室肥大、心肌缺血等多种心脏电学改变,而心律失常是心脏电学改变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诸多心律失常中,室性心律失常又是原发性高血压常见的心律失常。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剖宫产病例术后成功施行阴道分娩的临床因素,并分析其母婴结局。方法选取80例再次分娩而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进入本院妇产科的剖宫产病例,均施予阴道试产,并以试产成功与否为依据分组甲组43例试产成功且施予阴道分娩,乙组37例试产失败且施予剖宫产,统计其母婴结局及临床因素。结果甲组病例母婴结局相对优于乙组,(P<0.05);其阴道分娩的临床因素涉及宫颈组织成熟度因素、妊娠间隔时长因素、胎头位因素、孕周因素、胎儿腹围因素、胎膜早破因素以及宫高因素,(P<0.05)。结论对于再次分娩的剖宫产病例,为改善母婴结局,需展开阴道分娩专业评估工作。
简介: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两组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前,治疗5d、10d后,对患者气管内痰液开展培养及药敏实验,然后对各种接触因素,采集以及培养致病菌标。结果: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气管内菌群种类的阿也在不断增多。湿化瓶患者热带念珠菌24例,占总比例(82.7%);光滑念珠菌13例,占总比例(44.8%);白色念珠菌26例,占总比例(89.6%)。呼吸机接口患者热带念珠菌21例,占总比例(72.4%);光滑念珠菌14例,占总比例(48.2%);白色念珠菌23例,占总比例(79.3%)。吸引器连接管患者热带念珠菌23例,占总比例(79.3%);光滑念珠菌12例,占总比例(41.3%);白色念珠菌26例,占总比例(89.6%)。结论:造成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呼吸机湿化瓶、吸引器连接管。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发生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治愈组、复发组和拔管/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84例腹膜透析患者共发生312例次细菌性腹膜炎,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144例次,阴性菌83例次,多种微生物感染19例次,培养阴性66例次。与治愈组相比,革兰阴性菌在复发组和拔管/死亡组比例均较高(P〈0.01)。与治愈组和复发组相比,拔管/死亡组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较低(P〈0.01),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较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水平的升高是影响腹膜炎患者复发、再发、重现和拔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身炎症反应状态是影响腹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疤痕子宫妊娠妇女经产道分娩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疤痕子宫妊娠妇女176例,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两组,每组88例,观察再次剖宫产的原因与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产妇再次剖宫产的指征主要为患者拒绝试产36.36%(32例)、产程异常25.00%(22例)、胎儿窘迫20.45%(18例)、臀位9.09%(8例)、羊水过少3.41%(3例)、前置胎盘3.41(3例)、巨大儿2.28%(2例)等;自然分娩组产时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及产后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黄疸及湿肺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疤痕子宫妊娠妇女经产道分娩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以降低产妇与新生儿的不良影响,安全性高,但需要根据产妇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并总结其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我县在 1992~ 1996年与 2012~ 2016年两个时间段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包括传染病类型及传播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总结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2012~ 2016年的传染病类型主要包括肺结核、手足口病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等,这与 1992~ 1996年的痢疾、肝炎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1992~ 1996年疾病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以及水传播等,而 2012~ 2016年的疾病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禽家畜以及接触播等,在传播方式方面同样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以往存在较大差别,因而应当根据其传播特点加强管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