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混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应,合理选择用药。方法选择110例单胎、足月的初产妇(无产科及硬膜外阻滞禁忌症、且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5例。当宫口≥3cm时进行镇痛,硬膜外穿刺成功后,A组给予0.125%罗哌卡因和2ug/ml芬太尼的混合液;B组给予0.125%布比卡因和2ug/ml芬太尼的混合液。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级,记录产妇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中,B组下肢麻木发生率高(P<0.05)。结论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混合芬太尼都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但罗哌卡因的不良反应较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莫匹罗星联合“东方一号”作为创面局部外用药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32例患者采用同体对照的方法,每例患者随机选取2处面积、深度相近的残余创面,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A组将莫匹罗星和“东方一号”混合后用于创面,B组单纯将莫匹罗星用于创面。两组分别于第一次换药后4天、10天、16天、22天测量并记录创面愈合情况,第一次换药前及换药第10天分别取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并观察肉芽改善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用药第10天、16天、22天,A组的创面愈合率明显大于B组(P﹤0.01),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提前约5d(P﹤0.01),创面肉芽情况改善明显(P﹤0.01)。结论两药联合应用于烧伤后残余创面,未发现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能显著改善创面肉芽情况,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是安全的、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盐酸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应用在剖宫产中常有报道,本文旨在探讨低剂量盐酸罗哌卡因复合低剂量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手术的初产妇的6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10mg或布比卡因6.6mg,复合3.3ug的舒芬太尼。比较两组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血流动力学以及新生儿结果。结果2组产妇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R组几乎无运动阻滞,手术时间更长,产妇满意度更高。结论低剂量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剖宫产无运动阻滞,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应及不良反应的比较,验证甲磺酸罗哌卡因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纳入病例分为四组,分别采用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0.298%甲磺酸罗哌卡因和对照组0.25%布比卡因,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安全有效性。结果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的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为临床使用的适宜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5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PCI)29例和对照组(PCI)30例。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48小时WBC、NEU、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三者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替罗非班组较对照组三者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AMI行PCI术患者予以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联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28例,给予常规用药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持续向冠脉注射替罗非班。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冠脉介入治疗后,实验组梗死血管TIMI血流3级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天内,实验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对于治疗心肌梗死有明显疗效,能够提高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上程恩富和丁军的《苏联剧变主要原因的系统分析》一文,对苏联剧变原因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九评”槽臼,较之归因于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变质背叛论”,更客观一些,是一个进步。但应打破苏联剧变现实因素与历史因素关系问题上的折衷主义,更加勇敢地面对历史,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苏联的种种弊端大都是传统体制的结果。体制模式是苏联剧变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契合点。程恩富、丁军文章也认为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三大主要原因是“基于高度集权和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和模式”之上的,但这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矛盾;文章在论题概括和资料运用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替比夫定(LDT)优化治疗与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LDT优化组和ETV组。LDT优化组开始均单用LDT600mg/d,治疗24周时HBVDNA<500IU/mL,继续单用LDT600mg/d;ETV组单用ETV05mg/d,52周疗程时比较疗效。治疗期间检测HBV-DNA、HBeAg、HBsAg、ALT及CK等,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52周,LDT优化组优于ETV组HBeAg血清转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DNA低于检测下线分别为725%vs775%,ALT复常率825%vs875%,ETV组高于LDT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DT优化组脱落2例,ETV组脱落3例,LDT优化组9例出现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升高,无肌肉酸痛等症状,未影响治疗,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LDT与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均有较好抑制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据治疗24周时HBVDNA水平,联合ADV的LDT优化治疗较ETV单用HBeAg血清转换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STEMI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加用替罗非班)和对照组(未用替罗非班),所有患者均正规使用低分子肝素、盐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2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共30天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期间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而出血发生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在STEMI常规治疗基础上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评价0.2%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时间、VAS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及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已临产,自愿要求分娩镇痛,无内科合并疾病,无麻醉及产科经阴道分娩禁忌症的初产妇100例(镇痛组),于宫口扩张≥3cm,开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未行分娩镇痛100例(对照组)。观察评价两组的产程时间、VAS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及剖宫产)。结果两组相比,产程时间、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及剖宫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持续泵注0.2%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满意,可安全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白介素-8与白介素-10比值(IL-8/IL-10)水平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替罗非班的抗炎作用。方法选取经PCI干预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3例,随机分为非替罗非班干预组(SA1组)36例;替罗非班干预组(SA2组)37例。ELISA法检测SA1、SA2组PCI术前、术后24h血清IL-8、IL-10水平并计算比值。结果SA1、SA2组PCI术前IL-8/IL-1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1、SA2组术后IL-8/IL-10值均高于术前(P<0.05,P<0.05);SA2组术后24小时IL-8/IL-10值低于S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PCI术后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子宫切除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一组为观察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麻醉组)44例,一组为对照组(罗哌卡因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所需平均时间为(5.24±1.49)分钟、无痛平面时间平均为(7.22±1.51)分钟、自觉阻滞到达最高平面所需时间平均为(13.55±3.21)分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平均为(302.4±39.3)分钟,明显长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显著,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能够使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