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见刀见笔见刀见笔是篆刻线条的一种理想状态。翻开《中国玺印篆刻全集·1》(玺印·上),它所收的第一方印为战国玉玺“长平君相室玺”(图1)。这方印线条出于砣治,两头不加修整,保持着较自然的两头尖、中间粗的制作痕迹。同时,其线条走向多呈曲笔,且类于金文,不论是线条走向还是线条形态都表现出明显的笔意。这方印可视为早期印章中见刀见笔的典型作品,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仍是顶尖级的精品。刀笔互见在突出刀味或笔意的比例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七分刀法三分篆法,也可以反过来,随机处理的成分很大。这种比例的选择往往决定着作品的面貌,是重笔意,或是突出刀味石趣,其间的差别,正如吴让之的“晏端书印”(图2)与钱松的“胡震”(图3)。见刀见笔的最高境界应是刀笔交融,视刀如笔,一刀之下,既见刀味石趣,又自然地表现出笔意。在这方面,吴让之的作品可为楷模。2.有刀无笔与有笔无刀在篆刻中,刀法和笔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既密不可分,又互为中和、制约。过分张扬刀法易失之单薄尖刻,过分突出笔意则导致软弱琐碎。当一方的表现达到极点,即作品中只是刀味(图4赵之琛“无梦阉主”)时,则什九都要失败。□篆刻中刀与笔的关系@谷松章
简介:虽然我对贵学会的宗旨所知甚少,但很显然,这些宗旨发端于对艺术和建筑及其关系的当前状况的深切不满.我将试图说明在我看来这种不良状况的历史原因,并且表明我为什么不像你们那样对于你们所提的对策感到乐观.建立一座艺术大厦的想法首先出现在30年代早期的纳粹德国.这可能是真的,因为纳粹利用艺术的教育功能——或者换个说法,利用宣传——做了许多事.这种滥用不会成为对艺术本身的否定.但如果它是真的(对此我不敢保证),它能揭示一个在我看来关键性的问题:不能要求人们在艺术上花费金钱,除非知道能够从艺术中得到什么.正是在这里,我们的社会不幸地分裂了,而且我或许可以说,陷入了迷茫.人们已经普遍地相信,艺术家所做的事情必然是艺术.我认为,是K·施威特斯说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