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于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具体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区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进行处理,对比两组治疗方式的美学效果。结果种植完成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显著改善拔牙后牙槽的高度以及宽度,保证了牙槽骨的剩余量,为后期牙齿的修复奠定了较好的组织基础,同时种植完成后的美学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相关的下牙槽神经损伤(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njury,IANI)危险因素,并构建IANI风险评分系统用于术前IANI风险评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牙拔除术的949颗下颌第三磨牙,其中,664颗为预测样本,285颗为验证样本。通过对预测样本的性别、年龄、下颌第三磨牙、下牙槽神经管(inferior alveolar canal,IAC)及下颌第三磨牙与IAC的接触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确定IANI危险因素并构建IANI风险评分系统。根据不同截止分值的诊断参数评估结果,对IANI风险分层,并进行预测模型验证。结果预测样本中,4.4%(29/664)术后出现IANI。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P<0.01)、阻生深度(P<0.05)以及牙根与IAC的接触关系(P<0.01)与垂直接触位置(P<0.05)是IANI的危险因素;年龄<25岁是暂时性IANI的危险因素(P<0.001),性别为女性是永久性IANI的危险因素(P<0.05)。IANI风险根据评分划分为低风险(≤2分)、中风险(3分)和高风险组(≥4分且≤6分)。IANI风险评分系统模型区分度较好,暂时性IANI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1[95%CI(0.70~0.90),P=0.002],永久性IANI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68~0.92),P=0.007]。结论患者年龄、性别、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阻生深度、牙根与IAC的接触关系与垂直接触位置是术后IANI的危险因素。IANI风险评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筛选与识别高风险病例。
简介:摘要目的对牙龈和牙槽嵴修整手术用于牙齿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牙齿修复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取牙冠修复术进行治疗,观察组25例前期先接受牙龈与牙槽嵴修整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恢复情况及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对修整效果的总体满意率为76%(19例),观察组为96%(24例),其中,观察组十分满意为20例(80%),基本满意4例(16%),不满意1例(4%)。两组患者治疗牙周恢复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率为94.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率为76.5%,两组恢复情况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7,P=0.0399)。结论牙龈与牙槽嵴修整手术在牙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优于传统牙齿修复术,不良反应、修复效果更优,进而有利于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牙列缺损患者行以牙-牙槽骨联合移植术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牙列缺损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5例患者行以常规牙移植手术治疗,研究组15例患者行以牙-牙槽骨联合移植术修复,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从牙周膜影像、牙冠色泽变化上来看,两组患者移植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在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松动度、根管治疗比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牙列缺损患者行以牙-牙槽骨联合移植术修复的效果良好,克服了常规牙移植手术的一些弊端,可作为修复牙列缺损的有效方式。
简介:目的探讨经牙槽突进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新技术及其临床效果。方法11位患者共12侧上颌后牙缺失.男6例。女5例,年龄31~70岁.缺牙部位牙槽骨的垂直高度1.3~4.0mm。经牙槽突正中开窗,推升缺牙部位上颌窦底的牙槽骨,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和骨粉.开窗处覆盖可吸收胶原膜。6~8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并进行上部结构修复。结果所有11位患者共19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顺利完成上部烤瓷牙冠修复。随访3,12个月.种植义齿均正常行使功能。结论经牙槽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该术式较常规的侧面开窗上颌窦提升术创伤小,并且可缩短治疗时间。
简介:目的:探讨牙槽突裂植骨区牙移入的可行性及牙移入的方式,评价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和移植骨高度变化。方法:选取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10例,行牙槽突裂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分别拍摄植骨后3个月(T1)及牙移入植骨区后(T2)的根尖片,观察牙移入植骨区的情况,测量T1和T2阶段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参照Bergland四分法评价移植骨的高度变化。结果:①牙整体移入植骨区,牙槽骨支持率为(89.85±2.51)%(T1)和(90.22±2.44)%(T2),牙移入植骨区后的牙槽骨支持率与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骨支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②移植牙槽骨的高度在牙移入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唇腭裂患者植骨后,可将裂隙邻近的牙移入植骨区,获得良好的牙槽骨支持。牙的移入有助于维持移植骨高度,提高植骨的成功率。
简介:目的:通过对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种植中心收治的牙种植患者牙槽骨骨质量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种植患者牙槽骨骨质量的基本情况。方法:记录387例种植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植部位及骨质量分类,通过Excel和SPSS22.0软件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及回顾分析。结果:387例患者中,骨质量分类集中在Ⅱ类和Ⅲ类,Ⅰ类骨较少,无Ⅳ类骨。种植部位主要集中在后牙区,下颌后牙区缺失牙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上颌后牙区Ⅲ类骨比例最高;下前牙区Ⅱ类骨比例最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并且患者的年龄范围大多在20~60岁之间,各年龄段骨质量均以Ⅲ类居多。行附加手术的患者中,Ⅲ类骨人数最多。结论:不同种植位点处骨质组成不同;年龄、性别对牙槽骨骨质量有一定影响,在骨质量较差的部位,种植附加手术的比例增高,不同类型骨质量对种植失败率也有一定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对牙龈和牙槽嵴修整手术用于牙齿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牙齿修复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35例,对照组35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牙齿修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牙龈和牙槽嵴修整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牙齿修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0个月后的牙齿整体修整效果。统计患者的修整满意度及患者修整治疗后牙齿恢复情况。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牙齿修整满意度、牙齿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牙齿恢复情况结果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常规牙齿修复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龈和牙槽嵴修整手术,能有效恢复患者的牙齿,有效对牙龈进行保护,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治疗前病例8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一下颌平面角)大小为分组标准:FMA〉32°为高角型.FMA〈22°为低角型.FMA在22°-32°为均角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右侧上下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尖牙牙轴与腭侧骨皮质的夹角、上尖牙根尖至腭侧骨皮质的距离、上尖牙旋转角度以及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尖牙牙轴与骨皮质的夹角及距离、下尖牙颊腭侧牙槽骨高度、下尖牙腭侧旋转角度和总旋转角度、下尖牙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