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渡口河气田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是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近几年来的重大发现之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运用世行贷款引进的Schlumberger和Landmark油气藏描述软件首次在工作站上一体化完成了渡口河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描述,建立了本区的数据库,从而对本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构造、沉积环境和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又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利用Schlumberger公司成像新技术对储集层气水分布规律和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合理确定各种储量参数的基础上,对渡口河气田飞仙关组鲕滩气藏估算了地质储量。
简介:对储层条件下无定形和结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助稳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二氧化碳泡沫驱提高采收率。采用三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研究了颗粒结构及润湿性对生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的作用,这三种颗粒具有晶体结构或无定形结构,润湿性各异。在不同的相比和总流量下,研究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构和及其疏水性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特性的影响,如泡沫形态、泡沫阻力系数和流度等。研究结果表明,结晶二氧化硅和无定形二氧化硅助稳的二氧化碳泡沫具有相似的流动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疏水性对生成二氧化碳泡沫作用最大,二氧化碳气泡的尺寸随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疏水性的增强而大大减小。在比较大的相比及总流量分布范围内,疏水性最强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所造成的泡沫流度降低幅度都是最大的。
简介:不整合面上被剥蚀的上覆地层厚度的估算,对于准确地约束埋藏史和预测油气生成时间极其重要。在古达米斯盆地,我们使用了三种相互独立的技术方法,包括建立古等厚图、声波速度分析和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只有两个最重要的不整合面,即海西期不整合面(晚石炭世)和阿尔卑斯期(Alpine)不整合面(早始新世),是古达米斯盆地油气充注的主控因素。模拟表明,古达米斯盆地西缘的下志留统烃源岩只有一个生烃期,在海西期剥露作用之前其转化率已达95%。盆地的中心和南缘在始新世时达到最大埋深。在盆地中心部位,中一上泥盆统泥岩是主力烃源岩,直到白垩纪才开始大量生烃;目前处于生油高峰期。模拟结果表明,在利比亚古达米斯盆地的东翼/东北翼,烃原岩在新生代达到最大埋深,之后在阿尔卑斯期发生了近2000米厚的地层剥露。尽管阿尔卑斯期剥露作用是盆地模拟的一个关键参数,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潜力有很大影响,但此前人们并没有弄清楚此次剥露的幅度。成熟度模型表明,下志留统烃源岩经历了两个生烃阶段:(1)前海西期(石炭纪)生烃阶段和(2)后海西期(晚侏罗世一新生代)生烃阶段。晚期生烃为油气运移至后海西期圈闭提供了基础。在盆地的西、北和东翼,泥盆系烃源岩目前尚处于未成熟/早期成熟阶段。
简介:滨海尼日利亚MerenE-01油藏(中中新世Agbada组)是由一个下前积的滨面层序构成,以一个较小的层序边界为界,上面为一个前积和退积的滨面层序所覆盖。呈现在岩心中的起伏交错层、滑塌单元沉积物以及浊积物表明,沉积发生在一个浪控三角洲的前缘。本文对八个海泛面作了对比,并对每个准层序作了等厚图、砂岩趋势图和泥岩趋势图。这项工作揭示出该油藏是一个以滨面斜坡以及有前积旋回和退积旋回史为特征的复杂的储层结构。在E-01油藏建立了三个不同的三维地质特征模型:一个是仅采用井资料的地质统计模型;一个是地质较为复杂的除井资料以外还采用了砂岩趋势图的岩相模型;一个是在地质上最复杂的除上述资料以外还采用了泥岩质量趋势图的层序地层学模型。根据砂岩的连续性以及砂岩与假定的注水井和生产井的连通性对这三个模型进行了分析。只有层序地层学模型通过海泛面泥岩产生的弯曲度预测出明显的纵向间隔化。对三个地质模型中的下倾扇模型进行水驱流体流动模拟,预测出这三种模型获得了相似的采收率,但从三个模型中所获得的未波及油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层序地层学模型识别出富含未波及油的准层序,其规模很大足以成为经济上加密钻井的远景区。全油田流体流动模拟历史拟合证实了层序地层学模型所预测的这两个储层间隔层和加密钻井的目的层。
简介:与油的混相性是三次采油过程中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扫孔隙内石油的主要优点之一。在储层规模上,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还可提高波及效率。但是,尽管在自19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个先导试验项目中都曾考虑采用混相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但只有很少几个实验室研究项目真正以热力学状态下二氧化碳形成的泡沫为研究对象。确实,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质和粘度高于普通气体,这对多孔介质中其泡沫品质有影响,如流度降低因子(MRF)和有油存在时的特性。我们提供的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发泡剂不能有效提高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度的控制能力,但配置得当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MRF。基于这些发现,我们研究了泡沫对岩心驱替试验中混相驱效率的影响。反过来,我们也评估了二氧化碳与油的混相性对泡沫MRF的影响。我们的方法基于不同配方不同含油饱和度的多岩心驱替试验。另外,我们还在油藏条件下(温度和压力)进行了物理一化学测量,如表面张力测算和泡沫稳定性监测。这一组试验表明,多孔介质的成功驱扫需在MRF最大化和乳化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找平衡。本文基于二氧化碳相的热力学性质,为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试验结果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为读者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的结果时必须考虑气体性质提供了依据。这有助于理解各种文献中看上去互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MRF值随压力的变化和油存在时的变化。
简介:西西伯利亚盆地中部上侏罗统巴热诺夫(Bazhenov)层为一典型的海相黑色页岩单元,含有大量的Ⅱ型干酪根,具有很高的生油潜力。在西西伯利亚盆地中,90%的石油来源于这些页岩。在这些页岩中存在非常规自生自储式油藏。储层发育带一般较小,并沿断层面分布。石油的初次运移主要沿邻近断裂带的裂缝网络进行。Bazhenov层中的石油的聚集作用发生于第三纪,该层中石油的生成和排出作用导致形成超压。在位于盆地中部的Surgut和Nyalinsk区域性大背斜之间的研究区内,断裂和破裂作用发生于始新世到第四纪。断裂作用导致Bazhenov层中有机质的热成熟度局部增加。Bazhenov层中自生自储式油藏勘探风险主要与用地震勘探方法确定的区域断层或横断层有关。
简介:采用数学预测模型对气区产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数学模型的角度论证天然气业务发展规划主要指标的科学性,对指导天然气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方案的编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气田常用产量预测模型的特点及适用性进行总结和评价,从中选出不受模型分类因子正整数取值限制的广义Ⅰ型预测模型和广义Ⅱ型预测模型,以及目前常用的广义翁氏模型等3种预测模型对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产量进行全生命周期预测。结果表明:(1)3种预测模型对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产量发展趋势都有着较乐观的预测结果,由于各自数学原理不同,预测结果中峰值时间、峰值产气量、峰值产气量发生时的累积产气量等存在着差异;(2)广义Ⅰ型预测模型和广义翁氏模型在2021—2030年预测年产气量均在(200~210)×108m3左右,更符合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的发展形势,其预测结果更为可靠;(3)广义Ⅰ型预测模型预测峰值时间出现在2065年,峰值产量285×108m3,相对稳产期17年,而广义翁氏模型预测产量峰值时间则在2050年,峰值产量270×108m3,相对稳产期11年。
简介:墨西哥东南部的韦拉克鲁斯盆地中新世和上新世在板块的交互作用下,经历了削减、走滑和火山作用等一系列演化过程。根据时代和构造变形类型将盆地分成六个构造区,盆地充填可以分为两个长期沉积阶段,每一个沉积阶段都能够和主要盆地边界构造事件的强弱变化联系起来。第一个沉积阶段发生在早至晚中新世,受拉腊米造山运动减弱的影响。中新世的盆地是从构造陡峭的盆地边缘演变来的,穿过盆地的深峡谷被切割,并不同程度的被泥岩、粗粒砂岩和砾岩的薄层的侵蚀残余填充。这个侵蚀和无沉积的地带逐渐过渡成厚的富砂的盆底扇。在第一个沉积阶段晚期,由于远处的板块俯冲,水下的火山在海上生长,并形成一个深海的屏障,阻止浊流涌入原来的墨西哥湾。这些火山也作为固定的支柱,作为对区域性削减的响应,在它们周围发育了一些盆地内的逆冲断层带。第二个沉积阶段受到内部盆地的削截和北部盆地边缘——众所周知的贯穿墨西哥的火山岩带的抬升所限制。这个抬升引起沉积物分散体系强烈的结构变形,由此引发大陆架下斜坡沉积沿着盆地由北向南前积。与第一阶段的上超叠加样式相反,第二阶段沉积单元以强烈的退覆样式堆积。已证明和假定的储层圈闭组合,包括从四向到三向组合(地层),再到纯地层圈闭都是一致的。根据二维和三维的地震数据画出的四向圈闭很大(P50:5000km^2)并被巨厚的下中新统冲积扇砂岩覆盖。地层圈闭在规模上更薄更小(P50;1000km^2),但比四向的封闭多。因为一些构造经历了长期的压缩脉冲作用,所以顶部的盖层对保存大的气柱高度有较大的地质风险。
简介:随着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的重要性持续增强,产层岩石性质的评价变得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加重要。要尽可能地增加潜在的收益,就需要有综合性的页岩成藏层带描述方法,来识别产油气区域,这一点已经变得越越来越明显。描述超低渗透率页岩储层及其油气资源潜力的参数很多,包括有机质丰度、热成熟度、岩性非均质性和岩石脆性。岩石脆性是描述岩石地质力学性质的参数,在生产井的总体生产动态预测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通常是提高井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因此,对于潜力区的优选、井位部署方案的设计以及水力增产处理有效性的提高,认识目标层段的力学性质都是最为根本的。从伊格尔福特组页岩(EagleFordShale)地震资料中提取的地质力学属性捕捉到了这套地层变化的力学性质,而后者又能够指示走向上的岩相变化。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岩心分析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评价了伊格尔福特组页岩不同岩相单元之间的力学性质差异及其对井生产动态的影响。在储集岩相的识别对开发钻井是重大挑战的区域,利用3D地震资料对构造和岩相分布进行了成图。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证实,在有效的增产处理和压降过程中支撑剂嵌入地层等问题是关注重点的区域,由三维地震资料反演得出的杨氏模量和密度是有效的描述参数,它们可用于识别岩相变化并对其成图,确定可以有效开展水力压裂的地层边界。最终所得的结果就是由脆性伊格尔福特组页岩中富含碳酸盐地层段的三维地震资料属性识别出的力学性质变化,以及根据这些变化预测出的可水力压裂储层的边界以及与支撑剂嵌入相关的井生产动态变化。对于在诸如伊格尔福特组页岩这些超低渗透率岩石中优选高产层段而言,力学性质的变化极为重要。我们相信,这种方法�
简介:我们将根据底栖有孔虫所做的古水深分析与二维和三维的地震地层解释结合起来,来理解卡那封盆地早第三纪晚期一晚第三纪早期的层序边界和海泛面的主要地震不连续面的成因意义。前积层序主要是多生境碳酸盐沉积,它可以被分成5个北西向的前积的斜坡沉积层序和19个准层序。随着中新世中期以后的强烈的冲刷作用,斜坡沉积前缘从平滑变为明显锯齿状。一旦冲沟出现,就会成为斜坡沉积前缘沉积物分布的集中地点。由于底积层相对欠缺沉积物补偿,因此在较低的斜坡和盆地中冲积裙不发育。小规模的变异性表明多相的沉积物散布在整个斜坡水道中。沿着走向,叠置在前积上的沉积物搬运从渐新世晚期的西南向转变到晚中新世中期的东北向,表明了印度洋东南部环流的重要重组。明显的地震不连续面代表了浅的古水深地层段和大陆架的海泛。以岩溶地貌为特征的部分陆架相露头与外陆架上的中到外浅海的古水深是同期的。前积发生在斜坡逆牵引超过100m的陆架古水深处,而不是沉积至海平面。因此,在卡那封盆地北部,斜坡前缘的上超不是海岸相,斜坡沉积对海平面变化的敏感度是低的。
简介:本文对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页岩进行了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镜下研究(岩石评价热裂解,光导-uv显微镜)。研究发现:总有机碳含量(TOC)介于0至29.4%重量百分比之间(平均为1.2%),表明有机碳含量总体上为较差至适中。Shemshak群下部的上三叠统页岩主要为低氧一缺氧环境下的海相/湖相沉积,TOC平均为0.7%。Shemshak群上部的托尔阶-阿林阶页岩的沉积环境为有氧一低氧的较深海,其TOC值最低,平均为0.3%。Shemshak群不同段层的碳质页岩显示了最高的TOC值,平均为14.2%。最高温度(Tmax)值介于439℃至599℃之间,平均为300℃,表明有机质在深埋藏和活跃的沉积后构造活动中经历了高温。氢指数(HI)-Tmax关系图显示:表明存在蚀变有机质的Ⅳ型干酪根,其HI平均值非常低。孢粉相的特点是,无定形有机质占主导地位,它们绝大多数来自于海相-非海相浮游植物的降解。上Shemshak群生烃潜力很低,而下Shemshak群则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重要的有效烃源岩。后者在地质历史上可能在研究区的部分地区(例如,Tazarh地区和Paland地区)生成了数量可观的油气。晚三叠世早期(基梅里造山运动早期)古特提斯海道的封闭,以及随之而来的伊朗板块和欧亚大陆南部边缘的碰撞,导致厚厚的硅质碎屑沉积物沉积在构造活跃的隆起前缘(Alavi,1996:Seyed—Emami,2003)。厚厚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广泛分布于伊朗中部、东部和北部(Seyed-Emami,2003)。该群地层厚度最大达4000米,不整合上覆于中一下三叠统Elikah组碳酸盐岩之上,而中侏罗统Dalichai组泥灰岩和灰岩则不整合上覆于Shemshak群之上。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Shemshak群的沉积环境为海相-陆,包括湖相、河流-三角洲-深海相、
简介:本文介绍一种使用井和3D地震数据进行高频(4阶)层序和体系段(systemstracts)成像的地震沉积学方法。关键技术包括(1)为了更好地进行井与测井曲线综合,通过90°相位调整使地震数据与测井岩性综合,(2)进行沉积体系的层序和平面地貌的解释与成像。本文介绍一种新的解释方法,它将高频层序地层研究的重点从解释垂直地震剖面转移到分析更多水平的高分辨率地震地貌信息上。本实例显示,应用地震数据进行的岩性地层切片提供了同生沉积体系的层序地震成像方法。这种成像方法,依次作为高频体系段、层序界线和地质时间域中地层层序的识别和成图基础。在路易斯安那海上的中新统中,应用主频为30赫兹的地震数据集能够对井数据得出的4阶层序或层序组进行成像,成像的分辨率在厚度上相当于30英尺(10米)。在超出井控制范围的地震覆盖区内,这一分辨率足以精确再现高频层序地层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