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抽取 68例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 2017年 12月 -2019年 12月入我院接受诊治,采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别采用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化疗(实验组, n=34)及单纯阿帕替尼方式(对照组, n=34)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 实验组近期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 结论 采用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化疗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病症进行治疗,临床近期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吉非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中癌胚抗原,CYFRA21-1及CA125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人员在选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对象时,将时间范围规定为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例数时,将20例作为总例数,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分组方式时,将电脑随机法作为主要方式,10例为两组平均例数,顺铂+紫杉醇化疗及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吉非替尼为两组患者需要接受的治疗方式,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清癌胚抗原、CYFRA21-1及CA125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急诊科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和压力负荷间的联系。方法 研究在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展开,纳入对象为我院急诊科护理14名,针对该时间短内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能力和压力负荷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结合统计可知,在该时间短内,急诊科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能力整体水平较高,且评分较高的护理人员对应压力负荷较低,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急诊科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和压力负荷间的联系。方法 研究在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展开,纳入对象为我院急诊科护理14名,针对该时间短内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能力和压力负荷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结合统计可知,在该时间短内,急诊科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能力整体水平较高,且评分较高的护理人员对应压力负荷较低,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医药分期论治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根据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Ⅱ、Ⅲ期眼底的主要病理改变,在Ⅰ期以养阴清热、润燥化瘀为主;Ⅱ期以益气养阴、凉血化瘀为主;Ⅲ期以益气健脾、化浊散瘀为主。结果经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2.8%。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采用米非司酮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收治的妇产科疾病患者中选择,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确定研究对象,选取人数为10例。使用计算机将患者排序后,设立研究组和参照组两个小组,将100例患平均分配至两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中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后观察患的详细情况,如临床治疗效果,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4/50)、治疗有效率96.0%(48/50)比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0%(11/50)、临床有效率76.0%(38/50)},以上比较前者较优,(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产科疾病是临床中对女性危害较大的疾病,对其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时虽然具有效果,但不够理想,而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后,不仅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能够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可在今后治疗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患者46例。高剂量组给予米非司酮每日25mg治疗,低剂量组给予米非司酮每日12.5mg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月经情况。结果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高剂量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行经期及月经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治疗后行经期及月经量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日12.5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月经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老年与非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 2018年 6月到 2019年 6月收治的高血压病人共 142例,把病人分成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老年组包括 71例病人,非老年组包括 71例病人,结合高血压治疗指南分析病人的血压水平,对比两组的情况。结果:在舒张压、收缩压、脉压差等方面,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有着显著差异,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高血压病人出现眼底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方面的例数显著高于非老年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应尽可能利用个性化治疗措施,结合他们的特点保障平稳的血压,关注并发症对于病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