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9 个结果
  • 简介:当代中国,在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价值系统却遭遇了迷惑乃至混乱。对于很多已经不同程度上富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来说,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感觉到幸福?或者问得更直接一些:有了钱以后为什么还是感觉不到幸福?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道德?我们该有怎样信仰?两百多年前(后世称之为"理性时代"),德国哲学家康德针对当时欧洲遭遇信仰迷局予以了系统哲学反思。重温康德关于幸福、道德和理性论述,对于遭受类似精神危机的当代中国人而言,无疑是适切而且及时。就此,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采访了康德专家艾伦·伍德(AllenW.Wood)教授。伍德教授是欧美德国形上哲学和康德研究一流学者。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任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和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是剑桥版《康德全集》编辑和其中多卷英文版译者。代表作包括《康德道德宗教》(1970)、《康德理性神学》(1978)、《卡尔·马克思》(1981,2004年第2版)、《黑格尔伦理学思想》(1990)和《每个人自由发展》(2014)等。

  • 标签: 艾伦 黑格尔伦理学 欧美德 一流学者 道德宗教 印第安纳大学
  • 简介:生于1937年,来自家庭卓越数学和文学训练,历经"68"运动洗礼,受业于阿尔都塞和拉康,由此说来,巴迪欧(AlainBadiou)激进主义绝非空穴来风。随着其思想在英语学界被广泛接受,巴迪欧影响越来越大,在国外激进左翼理论界,他与齐泽克相差无几。

  • 标签: 逻辑 事件 世界 阿兰 真理 激进主义
  • 简介:樊浩先生近三十年学术生涯,从其所确立旨趣、铸造品格到创设论题皆别具一格,蔚为伦理学领域之一大景观,其中又以"伦理精神"申述与阐发最为别具匠心。伦理精神不是对伦理精神化或精神伦理化简单解释,而是以此达成对人类精神终极追求探寻,即探究伦理精神作为"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之至善究竟对人类文明发展意味着什么;切近而言,即是中国伦理精神对中国现代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意义。对此,樊浩先生不惜运用一种近乎偏执"文化战略"之深沉笔触、势大力沉理论思辨和"顶天立地"担当意识来展开其思考,为此所展开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伦理省思、韦伯创制"理想类型"之伦理范型方法论超越、黑格尔精神哲学形态方法批判性借用、生态哲学借以建基"价值生态"方法论发越等,都被创造性地融入"伦理精神"主题卓越运思当中。显然,樊浩先生伦理思考不是对伦理世界单纯观照与直观映射,而是通过伦理世界进入到对整个精神世界哲学反思。他新近指出的人类文明必将以"伦理共和"方式完成自身多样性体系建构这一观念,再度反映出这一致思取向。

  • 标签: 樊浩 伦理精神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伦理共和
  • 简介:正在举行上海世博会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包括来自五大洲180多个国家。这么多国家的人们汇聚在浦江两岸,不仅将展现他们各自现实和理想中“城市”,而且将表达他们对“让生活更美好”理解。

  • 标签: 人类进步 价值观 文化 上海世博会 国际组织 国家
  • 简介:黄勇(以下简称“黄”):虽然是作为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考生进入大学,但是当时并没有所谓“天之骄子”感觉,更多地是一种喜出望外感觉。1966年取消大学时我刚进小学,所以在读书期间从来就没有上大学这样想法。

  • 标签: 美德伦理学 中国思想 黄勇 地域化 道德 教授
  • 简介: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开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起重要角色,不论衣食住行还是生老病死,随处都能看到科学技术身影。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更是迈进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由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引起伦理问题也大量滋生,尤其是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其所带来挑战与风险更是时刻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由此,科学技术伦理问题得到越来越多重视,成为哲学工作者、科学技术工作者乃至社会工作者日渐关注重要议题。

  • 标签: 技术工作者 哲学工作者 赛博空间 信息技术 智能系统 上海社会科学院
  • 简介:在陈嘉映先生哲学道路中,“感觉”是一个重要论题、一个一直保持原点。他20世纪80年代有一篇重要文章《从感觉开始》,最近著作《说理》则着眼于哲学与科学区别,把哲学界说为“有感之知”,其中“感觉”还是一个重要论题,占了两章篇幅。

  • 标签: 哲学道路 “感觉” 20世纪80年代 论题
  • 简介:引言:"名"—"家"禅江苏人民出版社为"社科名家"出版文集,要求附一学术自传。"传"者诠释也,地道"自传"无疑不是自彰自见,而是一次读懂自己机会,"学术自传"真义是在学术反思中读懂自己,倾听自己学术生命旋律。不知何时,我开始萌生并固守一种信念:学术与人生是同一,学术乃是"人"一种在场方式,是"人"之"生"呈现和"人"之"命"轨迹,是"生"之"学"与"命"之"术",

  • 标签: 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 学术生命 江苏人民出版社 樊浩 学术反思
  • 简介:郭秀艳(以下简称"郭"):各位学者、同学们,大家好!感谢大家能够在这样风雨交加天气里准时赶来。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是"不公平感与人社会行为"。不公平感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人们发现公平准则被破坏时所产生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且公平和正义是许多学科都有所涉及重要议题,

  • 标签: 不公平感 青年学者 社会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 沙龙 行为反应
  • 简介:哲学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问题基础性、学科自觉性和方法独特性。反思平衡、概念分析和先验论证是哲学研究基本方法。凭借这些方法,针对“科学是什么?”问题,方可分析三种典型科学模式基本构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揭示这些科学模式得以可能成立先在解释性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涉及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论述提出了若干评论性、商榷性见解。

  • 标签: 反思平衡 概念分析 先验论证 科学模式
  • 简介:摘要: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米德针对儿童在语言、角色游戏与竞赛中社会化学习过程所做个体发生学描述,其实是在说明:人类语言沟通结构如何能为意义理解、社会化的人格建构以及社会功能分化与整合提供基础。通过图根哈特批判与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重构可以发现,米德社会心理学中呈现“姿态中介互动”、“符号中介互动”与“角色中介互动”这三种沟通结构,如何能为语言学、心理学与社会学重要哲学议题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米德 社会心理学 角色理论 意义理论 沟通行动理论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通过参与创造中国哲学现代形态与现代传统,通过与20世纪中国哲学诸思潮相激互融,通过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哲学内核,进入了中国人精神生活.成为了20世纪中国哲学有机内容,并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作为“中国哲学”“合法性”。笔者这些思考与探索,得到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鼓励与支持。

  • 标签: 20世纪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陶德麟
  • 简介: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发表了他著名篇章《论学者使命》,明确提出:"学者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

  • 标签: 为社会服务 《论学者的使命》 思想遗产 奋斗 真理 呐喊
  • 简介:平息批评最有效方式是用批判之类术语进行证明。当一种行动据理得到证明,如何有理由否定它合法性呢?我们关注批判策略,用以说明合理性(rationality)对合理批判抵抗问题,特别关注对技术理性批判。福柯在其权力与知识理论中对这一点已有所阐释。经过仔细探究马克思用他方法在对市场和技术“社会合理性”批判时作出预言,发现在对工作目的讨论中.马克思通过运用与“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非常相似的方法成功说明了“社会合理性”沉默效应。在马克思著作中也有技术批判踪迹。19世纪60、70年代,在对待发达社会技术合理性问题上.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要求根本性变革。首先在环境运动影响下,有关技术论战迅速蔓延。不充分确定概念最终在对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得到系统阐释,但这种阐释不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然而.对技术纯理论理解作出修正。它对弱化技术专家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那种理由带有积极意义。技术政治新时代已经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技术 合理性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2014年8月27日下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了“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作为上海市社联合作研究项目,同时也是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和上海市妇联家训家风传承培育系列研讨会第二场研讨会、上海市妇联第十三届家庭文化节和第四届妇女文化周重要活动,这一研讨会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办、上海市妇联和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家庭研究会、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上海市台湾研究会联合举办。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刘世军和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章念驰到会致辞。上海市文明办副主任宋慧、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刘琪与会。来自沪、台不同学科和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80余人出席了这次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晓禾主持。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家训文化 文化传承 研讨会综述 家风 优秀传统
  • 简介:哈佛大学档案馆收藏有哈佛哲学系教授霍金(williamErnestHock—ing)与陆定一、潘梓年、金岳霖几则通信。这些通信揭示出,在“双百”方针出台后,中国哲学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唯心主义宣传自由、唯心主义课程设置和唯心主义含义界定等问题,不仅在国内哲学界得到讨论,而且引起了一些国外哲学家注意。从这些通信中可以看出,即使在意识形态对峙国际环境下,哲学家之间跨国交流还是可以取得一些共识——例如,霍金对于陆定一所说“百家争鸣”原则持认可态度。霍金和潘梓年、金岳霖就不同哲学立场之间达成互相理解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当然,双方在书信交流中存在一些隔阂.对于一些哲学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理论探讨。虽然有这些不足,但他们通信开启了20世纪50年代中关哲学家之间一个民间交流渠道,这对于促进世界范围内哲学发展和世界和平是有贡献

  • 标签: “双百”方针 唯心主义 哲学交流
  • 简介:围棋的人机大战,在国内外都激起了热烈反响。社会人文学界人士在认真辨析:机器真能超越人类吗?工程科技界人士则在思考:应当选择哪些技术项目实现人工智能赶超?这些都是至为可敬思虑!然而,“机器超人说”并无明确科学依据;基础理论突破是赶超和创新根本之道。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方法论既是理论研究源头,又是理论研究龙头。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当务之急应是变革和创新人工智能研究科学方法论,抓住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龙头,在源头上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突破、超越与引领。

  • 标签: 机械还原方法论 信息生态方法论 通用人工智能理论
  • 简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举办题为“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信息时代哲学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2日到15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共录取学术论文20篇。其中包括法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布伦纳(JosephE.Brenner)和丹麦著名学者索伦·布赫尔(S?renBrier)提交论文。

  • 标签: 全国学术研讨会 哲学精神 信息时代 哲学分析 研讨会综述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