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廖名春先生的文章认为“牛”之“”为动词,表“去尽”或“脱尽”义。本文认为廖文无论在材料运用上,还是在方法运用上都存在问题,《周易》“”有“去尽”义之说不能成立。

  • 标签: 周易 童牛 去尽
  • 简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三”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三”更是如此。尽管研易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三易”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三”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三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 标签: 《易经》 不易 简易 变易 翻译
  • 简介:道德两是中西思想传统都曾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道德两的情况可以分为虚假的、弱的、强的三类。先秦儒家创造了高明的经权思想,并以之应对道德两。如《春秋公羊传》提出了解决道德两问题的三大法则,包括权衡法与两全法。中国传统的仁义冲突是“强的道德两”,是先秦儒学着重思考和巧妙应对的难题。道德两的解决有时必须以当事人的毁灭为代价。通过与康德伦理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伦理学以及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等的初步比较,先秦儒家经权思想在对付和解决道德两问题上的独特性或优越性得以凸显。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两难 经权 仁义 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