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绘画特点的形成对每个从事绘画艺术的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而绘画艺术特点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磨练和积累的过程,对此我的感受颇深。回顾过去的创作,我感到,我的绘画特点的形成与乡土情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对农村,特别是窑洞这种中国传统民居有着深厚的兴趣,常常是自己作品表现的主体。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乡土情结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同时也离不开线的表达,线在画面中是有情感有表情的。在外出写生和平日的创作中我总是要用一些明线和暗线或者是色块互相咬合出的线。其次是在以画笔(扇形笔或平刷)铺底、画形、找关系,然后待画面干后以刀飘色,露出色底及第一遍笔痕(第一遍笔痕是情感传达的最真切印记)。色彩多以反衬的手法去画,如亮底飘以相对重的色,倾向红的底色飘以倾向绿的色彩,形成反衬,加强了画面的实体感,更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待飘刀这一层色干透后,视画面需要局部或全部用刀片刮底,然后再染上需要的色彩。再一种作法是,作底色,然后涂以厚色层,与底色反衬,趁湿以刮刀勾出物象外形,待干透后,以松节油调薄色按需要染出各部分的色彩,趁湿以刮刀刮或画出需要的图形。这刀与笔、油与色的搭配应用成为个人的一个基本的绘画手法,亦及我的...
简介:中国宋代之前发现的戏剧之所以被人们称作“准戏剧”、“亚戏剧”、“前戏剧”、“泛戏剧”等,其主要原因是此类戏剧在叙事上十分幼稚,其幼稚之处在于故事仅仅作为此类戏剧的“依托”,其审美价值主要在于歌舞伎艺,而不在于故事本身,可谓之“托故事而歌舞”的演剧形态。随着故事本身上升为戏剧艺术审美价值的主体,“准”、“亚”、“前”、“泛”之类的歌舞戏就在体制上发生变化,从而为叙述故事服务。这就出现了王国维所言的真戏剧——“以歌舞演故事”的演剧形态。因此,从“托故事而歌舞”到“以歌舞演故事”.是中国戏剧从雏形到成熟的一条主脉。
简介:从原始装扮表演出现到歌舞杂戏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们的形成有诸多源头,但最主要的两个源头是原始宗教仪式中的娱神表演以及宫廷府邸俳优和侏儒的娱人表演。初始形态的原始歌舞和原始装扮表演具有强烈的现实功用性,其本质是人类最为原始和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承担着大量乃至主要的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现实功能,故尚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原始歌舞与装扮表演转变成为真正的艺术,必须由人类的表达工具,转化成一种情感表现形式,并将自身实用功能转化为人类的审美愉悦功能。俳优表演的杂戏和滑稽戏,与原始宗教仪式歌舞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戏曲艺术亦庄亦谐、悲喜交错的艺术原则,开启了戏剧表演先河,奠定了戏剧表演基本规范和戏曲构成基本元素,直接促使了早期以逗乐和喜剧为主的宋金杂剧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