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6 个结果
  • 简介:脱离现实、无所作为的诗人喜欢梦游,最易陷入泛抒情的泥淖.凌空蹈高,虚无飘渺,没有确定的对象,指代模糊不明,所抒之情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于空洞,失于浮躁,表面上是在提炼共性的东西,实际上缺乏可感可触的生活意蕴和个性特色,作品的概念化和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 标签: 诗人 地域性 谢幕 写作 同质化现象 个性特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钱钟书先生提出以风格论唐宋诗,开启了以风格论诗的说法。可以按照风格论,那么,艺术是否也可依风格而论?自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以后,画相通的理论在国内学界已有众多成果。西方诗学最早也认为画相通,至18世纪《拉孔奥》出现之后,才将画分论,并开始强调两者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艺术之间具有相通性,跨越国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诗歌艺术和国外绘画艺术,是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具有可比性?在本文中,作者把中国魏晋时期的山水和西方印象派绘画进行比较研究,就两者在题材、创作风格和作者群体等方面具有的相近表征探究,继而深入理解这种表现背后的原因。

  • 标签: 魏晋时期 山水诗 印象派油画 艺术共通性
  • 简介:新诗该向何处去?在这个问题上,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政策是相当混乱的。诗中的'我'要么是去个性化的、被物化的,要么是与一个乌托邦式的'大我'融合到了一起。而'大跃进'时期盛行的'假大空'诗学排挤真实的人性,以消减富有创造力的主体为前提。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些主要出身于高知或者高干家庭的年轻人组建了地下文化沙龙和诗人社团,开始发展以美学精英主义为基础的另类诗学。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杰出代表构成'朦胧诗人'的前身,在他们的诗中,'我'的力量被大大地提升到了一个完胜的、神奇的高度,以超越那个压制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语言系统内部已经发生了语义的转换,这也给80年代以前的地下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们通过对一些语词的正话反说,不断推陈出新,但与此同时,那些在二律背反中保留下来的二元论思想却成为他们诗艺继续发展的桎梏。

  • 标签: 中国新诗 地下文学 朦胧诗 现代主义 现代性
  • 简介:重阳佳节之际,天津市楹联学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泽润桃李·李泽润师生联书法展。10月17日,天津市楹联学会一楼中国楹联博物馆展厅内,有联翰墨飘香,有丝竹管弦奏响。天津文化艺术界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欣赏着李泽润师生艺文兼备的作品,虽有个别不尽完美,但值得赞叹的是,所有作品都是李泽润师生的原创。最有趣味的是现场钟创作,当香尽钟鸣,近百副作品交卷。还有网络同题创作,其中不乏佳作。

  • 标签: 楹联学会 博物馆 书法展 师生 诗联 中国
  • 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纵观其大略,无非在写作空间领域开疆拓土,到现在为止琳琅满目,无所不至其极.其不同主要反映在主张上.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诗坛出现朦胧派.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

  • 标签: 诗歌流派 20世纪70年代 叙述 意识 原乡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