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rTiO3及其镁掺杂的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超细微粒催化剂,应用TEM、XRD等手段,研究所得超细微粒催化剂的粒子大小、组成结构与OCM反应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高温、粒子细化、B位掺杂对OCM反应CH4的转化率、C2选择性都有提高.750℃时,SrTi0.9Mg0.1O3对OCM反应的甲烷转化率为28.9%,C2选择性为60.0%.

  • 标签: 甲烷氧化偶联 溶胶-凝胶法 钙钛矿型 B位掺杂 镁离子 超细微粒
  • 简介:采用回流沉淀法、微波模板辅助法和水热法分别制备了TiO2纳米颗粒,采用Xrd对催化荆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的催化剂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制备的TiO2对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降解能力较高,采用微波模板辅助法制备的TiO2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对甲基橙的降解效果最好。催化剂用量为0.4g,紫外光照射60min,浓度为12mg/L的甲基橙溶液降解率为80%。

  • 标签: TiO2 光催化 回流沉淀法 微波模板辅助法 水热法 甲基橙
  • 简介:在室温下,用六水合硝酸锌和对苯二甲酸为原料,通过扩散三乙胺制备了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5)的纳/微米颗粒.通过控制反应体系中水的含量,得到了不同形貌的纳/微米颗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MNMOF-6的形貌为纳米颗粒的聚集体,每个纳米颗粒的直径为50-100纳米,样品MNMOF-7,MNMOF-8和MNMOF-9的形貌分别为棒状、针状和带状,我们对不同形貌的MOF-5纳微米颗粒的氮气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

  • 标签: 扩散方法 金属有机框架结构 比表面积 孔性结构
  • 简介:该研究制备甲基橙(MO)、苋菜红(AM)修饰掺杂铁的二氧化钛复合材料MO-Fe-TiO2和AM-Fe-TiO2.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光敏剂甲基橙和苋菜红修饰没有改变TiO2的晶相,紫外可见漫反射证明甲基橙、苋菜红修饰掺杂铁的二氧化钛复合材料波长吸收范围变宽.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复合材料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光催化后残留量,表明甲基橙、苋菜红修饰掺杂铁的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对氯虫苯甲酰胺光催化效率明显高于掺杂铁的二氧化钛材料.

  • 标签: 二氧化钛 光催化 光敏剂 氯虫苯甲酰胺 降解率
  • 简介:利用化学多元醇法合成Gd2O3:Tb^3+纳米粒子,通过对NaOH的加入速率的控制,能将纳米粒子的直径从1-2nm能增大到4nm。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对Gd2O3:Tb^3+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发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分多次加入NaOH比一次性加入NaOH能获得更大尺寸的Gd2O3:Tb^3+纳米粒子。

  • 标签: Gd2O3:Tb3+纳米粒子 多元醇法 NAOH
  • 简介:采用消失模铸造法制备金属基超硬砂轮可以解决传统的粉末冶金热压法制备金属结合剂砂轮时为了防止合金过热而采用较低热压温度和较短烧结时间从而导致胎体对磨粒把持力较弱的问题。消失模铸造制备砂轮的关键技术之一是EPS/磨粒复合模样的制备。本文对磨粒表面镀膜及复合模样发泡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3%浓度的PS溶液对磨粒进行镀膜处理效果较好。SiC磨粒与EPS珠粒混合后直接一次发泡成型可获得磨粒均匀分散于发泡体中的模样;而金刚石颗粒与预发后的EPS颗粒经混合并压实后再经二次发泡获得的复合模样比不预发的发泡效果好。

  • 标签: 消失模铸造 金属基砂轮 EPS 磨粒 发泡
  • 简介:以氢氧化钾为活化剂,利用福建省漳州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制备干污泥吸附剂。探讨了干污泥吸附剂制备过程中活化剂浓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活化剂与原料液固比四个因素对产物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其最佳制备条件为:氢氧化钾浓度为3mol/L,氢氧化钾与干污泥液固比为2:1,活化时间为90min,活化温度为550℃。并且比较最佳条件下制备出的干污泥吸附剂与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发现最佳条件下干污泥吸附剂对亚甲基蓝平衡吸附值能够达到8.53mg/g,略低于活性炭。

  • 标签: 干污泥 活化 氢氧化钾 亚甲基蓝
  • 简介:以对羟基苯甲酸丁酯为模板,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聚乙烯醇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在氯仿溶剂中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通过考察该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间歇式吸附实验表明,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吸附较快,最大表观结合量近270μg/g。Scatchard方程研究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在聚合物中形成了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

  • 标签: 对羟基苯甲酸丁酯 分子印迹聚合物 间歇式吸附
  • 简介:在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铜和氮共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TiO2)的基础上,利用XRD和UV-Vis光谱等技术对其结构、掺杂效果、光催化活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掺入了铜和氮的纳米TiO2结构为锐钛矿晶型,其吸收阈值达到590nm,可见光吸收率比未掺杂的纳米TiO2有了很大提高,最终导致其光催化降解二甲酚橙的活性得到显著增强.

  • 标签: 纳米二氧化钛 掺杂 溶胶-凝胶法 光催化降解
  • 简介:以聚酯二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1,4-丁二醇、1,1,1-三羟甲基丙烷和纳米钛酸钡粉体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制备了一系列BaTiO3/聚氨酯复合物弹性体.BaTiO3/聚氨酯复合物弹性体的密度、硬度和介电常数随钛酸钡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采用数字散斑相关测量方法研究了复合物弹性体在电场诱导下的应变与复合物中钛酸钡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BaTiO3/聚氨酯复合物弹性体在外加高压电场的作用下,随着高压电源的开合,其应变也随之呈现出相应的收缩与回复.复合物的电致伸缩系数高于相应的聚氨酯弹性体,但复合物的电致伸缩系数随复合物中钛酸钡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 标签: 纳米复合物弹性体 聚氨酯 钛酸钡 介电常数 电致伸缩
  • 简介:本文采用水热法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温度、不同pH值、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制备了可见光催化剂Bi2WO6,同时也掺杂了Fe制备了Bi2WO6,并改变了原材料的配比,制备了Bi2O3-Bi2WO6。实验结果表明:Bi2WO6的禁带宽度在2.83eV,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性能。Bi2O3-Bi2WO6拓宽了禁带宽度,使得禁带宽度为3.05eV。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和催化剂的晶型、颗粒的半径大小、比表面积的大小都密切相关。然而催化剂的形貌、粒径、比表面积又与制备条件密切相关,只有在特定形貌下,粒径小并且均匀的情况下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才好。在酸性条件下由于抑制了硝酸铋的水解,从而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优于在碱性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催化剂在降解罗丹明B的实验中,催化时的去乙基作用使得罗丹明B溶液的主峰发生蓝移,主峰由553nm移动到了495nm。催化剂的去乙基作用于只有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才会发生,并且去乙基作用使得光催化降解反应的初速度加快。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影响去乙基反应,吸附性能差的催化剂发生去乙基反应的速度也低。催化剂在降解染料时对染料有选择性,本实验所制备的催化剂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高于对甲基橙的降解效果。

  • 标签: 光催化性 禁带宽度 晶型结构 表面形貌 粒径尺寸 降解效果
  • 简介:将减摩粒子MoS22加入聚酰亚胺模塑粉共混后,采用真空热模压成型,考察MoS2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以及制备条件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当MoS2质量含量为30%时,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摩擦性能最优。且在此配比下通过EDAX观察复合材料表面MoS2粒子富集且分布较为均匀。显示由于试验在制备复合材料的过程中采用真空热压,隔绝了空气,通过XRD显示没有出现MoO3的杂峰,保持了MoS2的润滑性。

  • 标签: MOS2 分散性 制备条件 复合材料 摩擦性能
  • 简介:用类似于Bellcore方法制备了新型的Li2CO3基多组分塑化簿膜电解质。由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六氟丙烯(HFP)为基体,碳酸锂,纳米二氧化硅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组成。通过交流阻抗测量塑化薄膜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当LiCO3:SiO2:DBP:2801(PVDF-12%HFP)质量之比等于30:5:30:35时。塑化薄膜电解质具有最高的离子电导率(30℃时是4.3×10^-7S/cm,90℃时是4.7×10^-6S/cm),且它的活化能仅为0.24eV,相对于碳酸锂晶体的离子电导率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加入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纳米二氧化硅可以降低碳酸锂颗粒之间的阻抗。另外,对于锂离子电池石墨/U2C03电解质/石墨而言,电荷转换电阻(即电解质与石墨电极之间的界面阻抗)要明显地比电解质阻抗高一个数量级,且它的活化能仅为0.42eV。这种多组分塑化薄膜电解质为提高充电电池的电解质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提供了一条出路。

  • 标签: 电解质 组分 离子电导率 阻抗谱 碳酸锂 薄膜
  • 简介: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CoAl2O4、CuAl2O4和ZnAl2O4,用XRD、TEM、Fr—IR和UV—Vis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扫性能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在可见光下降解刚果红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可见光条件下。60min内CuAl2O4使刚果红降解率达90%以上。

  • 标签: 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 CoAl2O4 CuAl2O4 ZNAL2O4 可见光 刚果红
  • 简介:为解决工程项目如何正确选择混凝土制备方案的这一难题,以现有的混凝土制备方法为基础,确定了购买商品混凝土、建立固定式搅拌站和移动式搅拌站这三个对比方案,建立一种双因素对比分析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双因素的求解对比,选择最佳方案.并结合工程实际,运用此方法对双因素:混凝土用量Q和工期T做计算对比,最终确定建立移动式搅拌站为最佳设计方案,且评选结果与工程实际考察结果一致.说明了双因素对比分析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今后同类工程确定混凝土制备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商品混凝土 自拌混凝土 双因素 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