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哲学是一门极度抽象的学科。它一方面与科学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宗教有密切的关联。但哲学既区别于科学,也区别于宗教。从内容上说,哲学既涉及理论研究(比如思维规范),又涉及实践问题(比如伦理规范),因此哲学的特点在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古希腊的哲学家把自己的学说等同于生活规范,因此,他们处在与自己的精神状态一致之中。中世纪哲学家以有学问的经院哲学家身份出现,哲学为神学服务。近代哲学与科学紧密相连,甚至把自己的道德和精神解放的使命也交给了科学。当代哲学依然面临如何处理与科学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哲学始终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地位,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哲学就是哲学。

  • 标签: 哲学 科学 宗教
  • 简介:科学技术领域里有发明,甚至社会科学领域也有自己的发明。但是,人们很少谈论人文科学领域的发明。本文通过语言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领域里的发明案例,尤其是通过文学理论领域的宣言及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表明在人文科学里不但需要开辟自己的实践领域,从事人文发明,而且人文发明还可以改造人文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与科学技术、社会科学领域的发明家一样,人文科学领域里的发明家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在科研体系里,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里,应该有人文发明的位置。

  • 标签: 人文发明 人文工艺 经营学 文艺学 宣言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的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的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的“影子”。人由生命意识的“虚空”转向精神状态的“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的文本世界中。以索罗金为代表的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的“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的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的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的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在本尼特眼中,俄国形式主义建构了一种科学美学,通过对科学美学的批判,本尼特完成了对俄国形式主义批判的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维度的介入。本尼特通过文化研究的立场强调了文本符号的文化生成性,他反对和批判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并非绝对纯粹性的自我体系,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组织的表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文学一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现实、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表征。

  • 标签: 本尼特 俄国形式主义 科学美学 意识形态批判
  • 简介:洛特曼的“符号域”观念和自然科学颇有渊源,他的符号学理论与生命科学更是有诸多相互借镜和影响之处。本文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洛特曼的符号学理论对生物学的借鉴和在生物符号学脉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文理学科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体现了符号学和文化研究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动向。

  • 标签: 符号域 生物域 心相世界 生物符号学
  • 简介: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人类文明史册的辉煌一页。如何科学地撰写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课题。最近我读到了李辉凡、张捷同志合著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感触颇多。运用科学的文学史观回顾过去,描述20世纪俄罗斯文学版图,是本书的最大特点。20世纪俄国...

  • 标签: 书评 李辉凡 张捷 <<20世纪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