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舒适护理模式在食管癌放射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择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72例食管癌放射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签的方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运用舒适护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模式在食管癌放射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患者的短期治愈率会明显提高,生存质量大幅度上升,同时,病人对医护人员会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因此,此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被广泛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鉴别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提升消化道早癌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263例为研究对象,内镜黏膜切除、剥离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确诊为消化道早癌60例,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患者35例(A组)、外科剖腹手术25例(B组),确诊为消化道早癌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窥镜、超声内镜、NBI内镜,根据内镜影像评分对诊断进行评价;比较2组不同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内镜窄带成像(NBI)内镜在形态、胃小凹分型、毛细血管形态3方面均优于常规内窥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经济花费3方面均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对消化道早癌诊断准确性要优于常规内窥镜和超声内镜,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对治疗消化道早癌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创口小、安全、有效,在大力在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构建携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PE38基因及甲胎蛋白(AFP)启动子的重组载体,并研究其在体外对AFP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构建重组免疫毒素表达质粒pAFP-PE38,通过转染细胞观察其作用,RT-PCR法测定PE38mRNA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各组细胞转染质粒pAFP-PE38后仅AFP阳性的HepG2细胞表达PE38mRNA,且形态发生改变,生长显著受抑(P〈0.01),48h和72h抑制率分别为27.2%、58.3%,而AFP阴性的PC-3和HeLa细胞未受明显影响。结论:PE38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可实现HCC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和高效性,有望成为肝细胞癌靶向基因治疗的有力工具。
简介: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单药治疗老年复发卵巢上皮癌的疗效、生活质量改变以及不良反应。方法:28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老年复发卵巢上皮癌患者(≥60岁),应用多西他赛100mg·(m^2)^-1,静脉滴注,第1天给药,每21天为1周期;对照组给予最佳支持治疗(BSC)。结果:多西他赛治疗组有效率(RR)为32.1%,中位缓解时间为16.5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11.6个月,中位生存期(OS)为22.4个月;对照组有效率(RR)为0%,中位TTP为5.3个月,中位OS为11.8个月。治疗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无因不良反应需停药者。结论:多西他赛单药治疗老年复发卵巢上皮癌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
简介:目的探讨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的护理干预目的及效果。目的将100例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根据医嘱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再进行系统的癌因性疲乏护理干预。应用简易疲乏评估表、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问卷(EORTC-QLQ-c30)和卡氏功能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5d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质量及功能状况评估。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疲乏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病人的疲乏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目的优于传统护理目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健康宣教、心理支持治疗、有氧锻炼、营养支持等,可以消除或缓解癌症患者化疗期间CRF疲乏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PVB(博来霉素+长春新碱+顺铂)加同步放疗方案与单纯同步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999年9月~2002年7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04例,随机分为A组(PVB方案同步放疗组)52例,B组(单纯放疗组)52例,将2组的治疗后肿瘤消退情况、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情况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月后A组和B组肿瘤消退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2%和71.2%,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和B组生存率分别为84.6%和57.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A组复发率为7.7%,远处转移率为9.6%,B组复发率17.3%,远处转移率23.1%。B组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1);A组和B组Ⅲ~Ⅳ度骨髓抑制分别为13%和10%,A组与B组比较,化疗不良反应较著,但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VB和同步放化疗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有效的方案,与单纯同步放疗比较,PVB方案加同步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更好。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自拟消瘤止痛汤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法将我院在 2018 年 12 月 -2020 年 2 月期间收治 72 例癌性疼痛患者分为 2 组,研究组( n=36 )与对照组( n=36 ) , 将采用自拟消瘤止痛汤 36 例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镇痛持续时间、镇痛起效时间、 VAS 疼痛评分与采用三阶梯癌痛方法治疗 36 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 VAS 评分比对照组患者低;镇痛起效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短;镇痛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患者长,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癌性疼痛患者采用自拟消瘤止痛汤效果较显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度,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简介:绝大多数癌症病人在疾病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疼痛.疼痛不仅发生在晚期癌症病人,早期病人也可以有疼痛,或以疼痛为首发症状[1].因此,控制疼痛也是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上治疗疼痛最常用的药物为口服吗啡缓释片,而对禁食癌痛病人则大大地限制了该药的临床应用,哌替啶(商品名度冷丁)等注射止痛药作用时间短(一般为4h)且成瘾性强.强效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贴剂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将其贴在病人皮肤上就能使药物缓慢地释放入血,并维持72h恒定的血药浓度,且不良反应及成瘾性小.为了更好地了解芬太尼贴剂用于禁食癌痛病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我们对20例禁食癌痛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
简介:目的研究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BRAF)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0—2015年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39例,对所有患儿进行BRAF基因突变检测,调查患儿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本组共发生BRAF基因突变患儿12例,突变率为30.77%。10~13岁患儿的BRAF基因突变率高于<10岁者(P<0.05)。腺外侵犯患儿的BRAF基因突变率低于未侵犯者(P<0.05)。T1期患儿BRAF基因突变率高于T4期患儿(P<0.05)。低危患儿BRAF基因突变率高于高危患儿(P<0.05)。结论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低于成人,低T分期及低甲状腺癌预后评分系统(AMES)分级患儿的BRAF基因突变率高于高T分期及高AMES分级患儿。
简介:目的探讨胰头癌侵犯胰后血管手术时,采用带血管合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合理性及其安全度,方法术前彩超(CDI)检查发现肿瘤接触血管及局部门静脉壁高回声层连续性消失或中断的改变,可作为侵犯血管的诊断标准,术中正确探查,判断血管被侵犯的事实十分必要,重视按规范重建受累血管。本组1970-1998年94例胰癌手术中,对侵犯胰后血管共26例施行合理根治规范切除包括胰周,区域淋巴结及后腹膜间隙组织廓清和门静脉切除重建,其中包括全胰切除13例,胰大部切除12例及十二指肠乳头癌复发1例。结果术后30d内无死亡病例。除胰瘘4例,胆瘘2例均治愈的主要并发症外,无血管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26例,平均生存期为56个月,结论(1)彩超检查门静脉血管壁高回声连续性中断,可作为侵犯血管的术前诊断标准,本组阳性符合率达95%,CDI是诊断血管被侵犯实用,可靠方法,(2)胰头癌侵犯血管时,采用带血管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该手术具有安全,有效,可行,从而可获得“A”级标准根治度,进一步提高5年生存率,但必须重视病例选择,专业技术水平及改进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