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期出现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需要有效的内科治疗,有些患者需要手术切除颈动脉斑块。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内膜切除术可降低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总体卒中风险,中度狭窄患者也可获得一定的益处。然而,对所有患者进行手术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更严格地筛选患者能够改善内膜切除术的有效性。为此,我们首先要利用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来准确地确定手术对于不同程度狭窄的总体效果,鉴别能够从手术中获益较多的患者亚组,并应用风险模型来确定不进行手术时卒中风险极高的个体。这样一种方法也有助干在不可能行内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确定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的候选者。
简介:目的回顾近十年来收治的15例假性动脉瘤,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3.9岁(9~57岁).外伤性9例,夹层所致者4例,手术所致者2例.颈内动脉11例,椎动脉3例,颈外动脉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4例.影像学特点表现为不位于血管分叉处,形状不规则,瘤底部常有"小壶"影.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或颈动脉Seldinger's穿刺,在系统抗凝情况下栓塞动脉瘤.结果15例假性动脉瘤中栓塞动脉瘤而保持载瘤动脉通畅4例,闭塞载瘤动脉7例,球囊及微弹簧圈闭塞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假性动脉瘤而保留载瘤动脉4例.全部病例栓塞后动脉瘤均消失.半年后血管造影随访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而首选的方法.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s,AN)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但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总病死率约为40~5O%。90%以上的动脉瘤发生在Willis环前半部,10%以下发生在后半部;多发生于血管分叉处。动脉瘤的早期研究,国内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就其临床诊断水平基本与国际水平相当。颅内动脉瘤及其影像学超声、X射线技术、MRA技术三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简介:在应用常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的基础上加做转颈试验,检测了32例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VB·TIA)间歇期患者。发现BAEP异常率由46.88%提高到81.25%,两者相比差导显著(P<0.05)。而对照组转颈前后检查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BAEP转颈试验能显著提高VB·TIA的检出率,且方法简便,值得临床采用。
简介: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经发现大多已失去手术机会。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术(BAI),作为中晚期肺癌的非手术疗法应视为首选,其近期疗效(指症状、瘤体大小变化的评估),已为国内同行大量报道,但其远期疗效(指生存期随访),报道不多。本文6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且对生存期随访(电话或信访),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规范介入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简介:为主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术式,将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端侧吻合,下腔静脉通过人造血管与主肺动脉吻合。手术前后均行右心导管、心血管造影及肺ECT检查。共行心外管道TCPC术16例,其中非停跳下手术7例。结果表明,术后早期死亡2例(12.5%),4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乳糜胸并发症(发生率28.6%)。所有术后存活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满意,腔静脉造影及肺ECT均显示右侧肺血分布占优势。结论;该手术方式保持了心外管道TCPC原有优点,可有效地避免随生长发育带来的人工管道相对狭窄及吻合口梗阻问题,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且仍可获得右肺优势血流灌注。